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护理对策

马艳玲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 内蒙古兴安盟137400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对策。方法: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非神经系统实体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6 例作为研究组,按照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肿瘤类型相匹配的原则选择,分别选择 86 例单纯恶性肿瘤、单纯脑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对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凝血指标等比较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恶性肿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结论: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除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恶性肿瘤;;缺血性脑卒中;高凝状态;护理

目前在中国恶性肿瘤和脑卒中都是高发病,并且这两个疾病都具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脑供血动脉梗阻、狭窄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可大致分为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于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 ,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是减轻后遗症严重程度、促进脑神经再生修复、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的关键。有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机制除了受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病可能与癌症介导的血压高凝状态有关。本研究拟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重视,积极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86 例非神经系统实体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年龄≥ 18 岁;②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③经病理确诊且处于活动期的恶性肿瘤患者;④在肿瘤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脑卒中治疗期间被证实已患恶性肿瘤;⑤脑卒中发病至入院 < 7 天;⑥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

恶性肿瘤组按照与研究组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同性别)、年龄(±3 岁)、入院时间(±1 周)、肿瘤类型(相同部位实体肿瘤)相匹配的原则,选择 86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 A。纳入排除标准同研究组,但排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组。按照与研究组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同性别)、年龄(±3 岁)、入院时间(±1 周)相匹配的原则,选择 86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B。纳入排除标准同研究组,但排除恶性肿瘤患者。

2、研究方法。相关临床资料,包括:①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②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饮酒等);③凝血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

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采用 SPSS 18.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满足或近似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比 n(%)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与恶性肿瘤组因素。在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恶性肿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凝血相关指标中,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 APTT 低于单纯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2、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因素比较。在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在凝血相关指标中,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 APTT 酶时间低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组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三、讨 论

我国居民主要死因分布中,缺血性脑卒中和恶性肿瘤分别居于居民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若同时罹患恶性肿瘤和缺血性脑卒中,即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躯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以直接影响邻近组织,也可以导致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管炎,肿瘤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对机体的远隔组织产生多种效应。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和肿瘤治疗相关研究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带瘤生存,且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与此同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也在逐渐升高,因此,迫切需要了解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探索相应的防治及针对性护理方法。本研究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单纯恶性肿瘤和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对比分析,发现相对于恶性肿瘤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存在更多的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的比例更高,并且相对于单纯脑卒中患者其具有更多的脑血管传统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更为复杂有关,有一类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缺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发病可能与恶性肿瘤疾病本身有关。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恶性肿瘤所介导的血液高凝状态形成是目前颇受关注的病因机制之一。机体在通常情况下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系统保持着内在的动态平衡,但肿瘤的出现和肿瘤细胞的生长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而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肿瘤治疗方式会进一步促使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但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远超肿瘤和卒中的单一疾病,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能够预见性的发现高凝状态所带来的栓塞风险;其次,需要重视患者溶栓抗凝治疗过程的护理,针对肿瘤患者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过程,护理人员应当监测用药及不良反应;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间全程护理过程中,还应注重科普及健康宣教工作,包括针对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预防卒中发生的相关用药方案,以及患者及家属关于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危害及治疗康复等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除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立侠,曹艳军,张侠.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21.03.

[2]陈玉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0.16.

[3]姜正华,桑慧颖,刘小艳,许新华.恶性肿瘤与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20.15.

[4]闫绍辉,王栋,李湘红.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6.

[5]李运明,秦杨.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