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实现高效小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基于生活,实现高效小学语文教学

袁羽

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 225001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落实,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了实施课前导入、审美鉴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训练活动等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力求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通过构建多元化、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景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未能有效结合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未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反思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多元化、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景和任务。我们还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方法的价值

初始阶段我们采用了生活化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激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许多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关于生活中的趣味事物及现象,老师可以把这种生活元素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熟悉感并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观察、幻想、手工艺品制作、角色模拟、讨论等来深入理解语文内容,并且学会独立地思考和领悟语文知识点,这样就能掌握多样的语文学习技巧,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的培养目标。此外,使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用语文去描述他们的生活环境,阐述他们的生活状况,利用创新性的学习项目提升他们在已知知识上的应用技能,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

二、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老师们往往会在课程开始时就对基础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这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只能按照课本的内容去理解、归纳相关信息,缺乏利用日常生活的情境来拓展学习的想法,导致了生活化的教育实践次数较少。部分老师尽管具备一定的生活化教育的理念,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相对单调,仅仅是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一些画面或者让他们简述一下现实中的物品,无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跟具体的学习主题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影响力有限,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高。

三、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将日常生活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彰显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热爱探索与思考,珍视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一)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课前引导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生活实例和具体事物的引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促进课堂氛围的轻松和愉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策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当教《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融入日常生活的元素来做课程的开场白。花生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堂里,我们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花生在哪里生长呢?你们对于花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们通过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春天时候,我们会把花生种到地里面去,到了秋天,我们就会收割大量的果实。”根据他们的这种理解,老师就可以引导出以下的问题:“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主要描述的是花生,他所描述的花生和你们之前认知的花生一样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本阅读中。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在课程开始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效地消除对课堂内容的陌生感,提升学习的热情。

(二)通过利用日常生活元素来提升探索技巧

语文的深奥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上。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相关的因素,如组织模拟实验或参与游戏等方式,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及环境特点,使学生亲自投入到活动中去,感受语言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提升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当讲解《竹节人》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的素材去提升学生的探索技巧。教师可以这样说:“竹节人游戏真的很有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学生需要先在现实环境里找寻到毛笔杆、线等其他所需物品,然后开始制造出竹节人的头部、身体及手脚部分。接下来他们会仔细地观察自己做出的玩具,并与文章中的描述相比较,如文中提到“那些站在裂痕旁边的竹节就像一群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双臂交叉,双手伸开……”以此更深入了解竹节人的特征。最终,学生能实际操控他们的玩具,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能看到竹节人在玩耍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各种姿态,从而熟练掌握竹节人游戏的方式方法。通过这样的一种研究过程,学生就能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文章的构思方式,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进而获得深度的学习成果。

(三)利用日常生活的素材推动协作式的学习

新课标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引入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设计学习任务,拓宽认知视野,共享学习体验和感受。首先,指导学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演绎课文的故事情节;其次,教导他们联系实际经历,阐述对于文章主题及核心观点的认识和领悟。在此过程里,老师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地去思索、发表看法,从而创造出浓郁的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比如,当讲解《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的素材来推动学生的协作式学习。文章读完之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化的学习问题:“文中描述的是作者跟他父亲之间有哪些事件呢?我们能一起演绎这些情节吗?”依据文章第三段,学生们可以用教室里的课桌、硬纸板、水杯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充当道具,模拟出一家旅馆的氛围,再去演示作者和他父亲同住这家旅馆的情况。借助于这类团队式的演出及讨论,学生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到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激和尊敬的心情。这样的一种协同学习的实践方式,能让学生利用语言学的知识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用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另外,也可以采用多样的作业形式来融入生活的元素。

综上所述,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符合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对充实小学语文教学的素材并扩展其教导的形式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身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及技能,以教材内容的实际特性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识热情、思考方式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来考虑,把各种日常生活的因素融合到课堂授课里,创建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模型,引领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感受和理解、演示和讨论、创作和实验等方式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取得更好地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冬.扎根生活,享受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0(06):97.

[2]周志莉.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管窥[J].小学生(中旬刊),2020(01):32.

[3]罗永平.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9(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