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质性”探索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基于“异质性”探索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机制

潘欣欣

(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摘  要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呈现风险环境复杂风险防范紧迫性、防范任务长期性的特点。本研究突破以往研究偏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主体同质性的前提预设,基于大学生主体异质性特点,判断风险存在的类型,尝试探索构建教育引导机制大数据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处置化解机制相结合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精准化防范机制,旨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精准度。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意识形态安全;异质性;风险防范;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贯通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界围绕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作出诸多探索,但多是基于大学生主体同质性前提预设而采取无差别的防范措施忽略了大学生主体内部具有鲜明的异质性特点,而这恰恰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主体异质性研究,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精准化防范机制,加强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大学生主体异质性的风险内容和类型

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事实上,受不同年级、学历、学科专业、国际化影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体存在鲜明的异质性特征具体可以根据大学生主体不同的年级、学历、国际化因素,将大学生主体分为四个层次类别。分别为:低年级、中等年级、高年级层次;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低国际化、中国际化、高国际化类别。

(一)风险内容

首先,基于年级层次不同体现出认知规律不同不同年级层次的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内在需求不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处在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换期和适应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思想活动极为活跃,缺乏理辨析和思考,综合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中等年级的学生,思想渐趋稳定发展,价值观念逐步定型,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关注度更高、理解认识较为理性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处于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时事政治、社会、职业关注度更高,在学思践悟中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更加趋于理性客观成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更加趋于主动自觉。

其次,基于学历层次不同体现出认知水平不同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学段特点。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和接受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知识储备、信息辨识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而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最后,基于国际化因素不同体现出影响程度不同受国际化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内容。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国家化因素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据西南交通大学发布的2018年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显示,排名前20位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评估指标中,在文化交流方面,综合性大学、语言类、师范类大学排名比较靠前;在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国际显示度方面,综合性、工科类、财经语言类大学排名靠前;在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方面,工科类大学排名靠前。从量化指标来看,受地域、学校发展水平、学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国际化发展程度呈现不平衡的特点。由此看出,国际化影响程度开放程度影响,也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内容。

(二)风险类型

基于以上风险内容,依照大学生年级层次、学历层次、受国际化影响程度四项指标,对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跟踪、分析评价,制定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类型依照风险的可控程度,将其分为高风险型、中等风险型、低风险型所谓高风险型,是指学生严重缺乏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意识,对不良信息缺乏识别能力,且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需要密切关注,适时进行干预处置;所谓中等风险型是指学生通常表现为对不良信息缺乏辨识力、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不高,较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分析评估预警等方式降低风险;所谓低风险型是指学生通常表现为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较高,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教育指导,降低潜在的风险。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精准防范机制

通过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特征和基于大学生主体异质性的风险内容和风险类型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精准化的防范措施。

(一)探索建立课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课下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教育引导机制。针对低风险型学生,要注重外在机制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结合课下的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通过VR实景体验红色革命文化、走访调研红色基地,参观保密警示教育基地、举办形势政策讲座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密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认同自觉,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的警惕意识。

(二)探索建立依托日常公开数据+异常生活数据的大数据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针对中高风险型学生,要强化外在机制的运用,要通过大数据动态跟踪监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行为和网络使用情况,不定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或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分析测,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于异常生活数据要密切关注,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评估预警,学校家长共同配合,通过开展谈心谈话、心理疏导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强化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降低安全风险。

(三)探索建立有力度的惩戒+有温度的转化的处置化解机制。针对高风险型学生,要综合运用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密切关注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及时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家长共同配合,深挖风险存在的根源,通过教育引导为主,纪律处理为辅的方式,适时干预纠正学生不当思想和行为。要完善学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相关制度办法,依照情节实际情况对学生作出相应处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稳妥化解存在的风险隐患。

总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各教育主体要基于大学生主体的异质性判断风险等级, 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改进方式方法,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精准化研究(项目批准号:NJSZZX2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