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策略研究

姓名李裕忠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第二中学校

邮编:036800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彰显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当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主动转变。教师可以尝试设置多种不同的悬念,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开放的状态。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解题思路上,更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大胆提问,大胆思考质疑的习惯。本文简要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思维灵活性

引言:思维灵活性通常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要求人脑能够根据事物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且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案。落实到初中数学之中,思维灵活性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灵活地选用已经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调整自身思路,得到最终答案。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久而久之形成对应的思维惯性,习惯性等待来自他人的灌输,不愿意主动思考,制约学生思维灵活性。

其次是初中数学教学氛围沉闷。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进行例题示范,学生自主开展习题训练三步走的方式。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又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之中,学生缺乏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制约思维灵活性发展。

最后是初中数学教学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一部分教师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缺乏明确的意识,更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一部分教师虽然有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只能简单的以作业形式布置,并不深入考量具体需要锻炼学生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具体策略

(一)引发认知冲突,启发自主思考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具有思维严密,逻辑性强的特征。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平铺直叙的为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思维活动也无法活跃,更难以体现思维的灵活性。我国古人意识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使其主动关注相关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而发自内心产生求知欲,主动思考“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产生非知不可的感觉。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必然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发展。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学情、不同的时间阶段等多个不同因素,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快速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1]

以初中数学有关“经过三点构成一个圆”的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一只残缺破损的轮胎,不带有任何标记,如何购买一只与原来一样大小的轮胎。通过现实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很快产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认知冲突,并主动进行讨论探索。学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原理理论后,还会主动思考能否采用同样的原理解决类似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一部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进一步深化问题的悬念,引导学生主动继续深入探索了解相关知识内容。

(二)多个角度思考,形成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离不开来自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提升问题设计的创新性,挖掘材料、问题的全新思考角度,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够帮助其学会从全新的角度尝试思考并解决问题。向学生提问时,教师也应更加注意从多个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根据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引发学生思考的角度,并配合讲解其他思考角度,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产生延展的联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发展[2]

以初中数学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几何图形是否能够通过一个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表达。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联系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重要工具,能够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串联起来。一部分几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不同位置,能够获得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基于此,教师也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电子计算机的模拟软件中,与学生共同反复尝试不同图形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表达方式。或是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猜测可能呈现的图形。经过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的反复转化,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思考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3]

(三)联系现实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诞生于现实客观世界,又指导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将学习掌握的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转变学生传统对数学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没有实际用途的认知,进而将数学学习活动走出狭小教室空间的局限,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以初中数学有关“相似”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成比例的线段,要求学生尝试自主测量校园内一些常见事物的具体高度。如旗杆、大树等。学生利用各种测量工具自主计算、测量的过程,也是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相似几何图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实践,培养提升思维灵活性。

(四)尊重内在规律,掌握思维模式

掌握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后,不可避免地需要自主尝试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避免局限于当下问题,更要掌握问题背后的内在规律和思维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的数学问题,未来遇到类似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寻求其中的共性,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不论是提出干奶牛,还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一个例题示范还是解决具体问题,都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背后的内在思维规律。基于此,教师每当帮助学生解决一个现实数学问题后,都应当及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要点,如:“此概念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缺少其中的关键因素会造成哪些错误?解决问题时使用哪些数学知识和思维模式?”通过反复地训练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数学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思维模式,促使师生之间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效。

结语: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长期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思维灵活性,不仅提升当下的数学成绩,也能使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中持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海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J].学周刊,2022,(02):29-30.

[2]江永琼.基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20,(15):55+57.

[3]李斌.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