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中的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市政工程中的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

张永斌

身份证号:65232819860810001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市政工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概述了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背景、意义和发展历程,明确了治理与修复的目标与原则。随后,详细介绍了河道治理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河道疏浚与清理、护岸加固以及水质改善技术。在生态修复方面,文章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种植技术、水生动物养殖技术以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与生态修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道不仅承载着城市的水资源供给、排涝防洪等基本功能,还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需求,许多城市河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失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河道进行科学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市政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河道治理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护岸加固、水质改善等方面;生态修复则主要通过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式来实现。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与生态修复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能够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高水质,保障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其次,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2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古代,人们通过修建堤防、开凿运河等方式来改善河道的水流条件,提高河道的排涝防洪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生态学的发展,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开始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强调在治理过程中保护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在现代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中,人们更加注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解决河道问题。通过综合考虑河道的水文、水质、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和技术措施,实现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效果也日益显著。

1.3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标与原则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而言,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河道的水资源供给和排涝防洪功能;二是改善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三是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四是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这些目标,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即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护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二是系统治理原则,即综合考虑河道的水文、水质、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和技术措施;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确保治理工作的长远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公众参与原则,即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2河道治理技术

河道疏浚是河道治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河道的正常水流,提高河道的排涝能力,并改善河道的通航条件。疏浚过程中,需要清除河道底部的淤泥、垃圾和其他障碍物,以确保水流的顺畅。同时,疏浚还可以增加河道的过水断面,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和侵蚀。

3水生植物种植技术

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能够美化河道景观,还可以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减少水体污染、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方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在选择水生植物时,应考虑植物的耐污性、生长速度、生物量以及其对河道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常见的水生植物包括芦苇、荷花、慈姑等。这些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同时,它们的生长过程中还能形成生物膜,有助于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此外,水生植物还能为昆虫、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河道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1水生动物养殖技术

水生动物养殖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投放适量的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等,可以形成食物链,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同时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此外,水生动物还能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有毒物质,有助于改善水质。

在养殖水生动物时,应注意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投放时间。过多的动物投放可能会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因此,应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和生态修复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动物的养殖方式和数量。

3.2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法、生物强化法等。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有毒物质。这种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生物膜的维护和更新。生物强化法则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等优点,但需要注意菌剂的种类和投加量。

4生态保护与管理

加强河道监管与执法力度

河道监管是确保河道生态修复成果得以持续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健全河道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乱倒垃圾等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公众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参与者。应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河道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对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推广生态友好型活动与技术

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活动与技术。例如,可以开展河道清洁行动、生态种植等活动,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研发和应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等,提高修复效果。

5总结与展望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是市政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改善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清洁、美丽的河道景观。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的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成熟、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李春华.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水资源保护,2022,38(3):60-64.

[2].张晓燕,刘志超.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3,48(2):101-105.

[3].陈志豪,李志勇.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21,40(6):1733-1739.

[4].刘阳,王鹏.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22,16(5):1285-1290.

[5].徐静,杨柳.河道生态保护与管理的策略与实践[J].水利发展研究,2023,13(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