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先进音乐教法在乡村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究——以寺白小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先进音乐教法在乡村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究——以寺白小学为例

李善铎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一、教学情况分析

本次项目实践以暑期音乐夏令营的形式展开,共收到一到六年级学生七十余人,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三个班级。共配备六名音乐老师,其中五人均为项目组成员。开设课程包括歌唱课、乐理课、视唱课、音乐鉴赏课、舞蹈课等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法、节奏唱名法、字母记谱法和固定音名唱法;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教学法和声势教学法等等。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投身于音乐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年龄段学生表现差异巨大,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尤其体现在高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的乐理知识不了解。低年级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尚且能够跟得上老师所讲的内容,高年级授课内容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原本的上课计划往往难以进行。这一点在视唱课与歌唱课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往往不识简谱,且没有明确的音高概念,往往需要唱会歌曲才能准确的唱出不带歌词的音符唱名。

其二,学生情感差异大、发展快。本次项目将原本六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三个班,班级之间氛围差异巨大。总的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懵懂、活泼,尤其喜欢身体活动,体态律动、游戏类型的课程在他们当中很受欢迎,但精神集中时间较短,上课内容需要灵活转变;三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些青春期害羞的意识,大幅度的身体动作令他们感到害羞,相比一二年级,他们在歌唱、创作等课程上表现更好;五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他们对声势、体态律动等教学热情不高,但他们已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能够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绪,他们的音乐鉴赏课、视唱课、乐理课表现最好。

其三,学生接触音乐的媒介单一。这一现状加上学生心理特点导致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短视频软件是他们接触音乐的唯一渠道,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再加上许多青少年本身就更喜欢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感情丰富、易学、易懂的音乐作品,这就导致学生的审美倾向与高雅音乐产生了距离 。除此之外,我们项目组的成员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同样的一首歌,很少有学生喜欢配器、编曲精美的原版音乐,他们更喜欢被改编过的“吉他伤感忧郁风”,经过搜索,我们发现后者在短视频平台火爆。据此,可见音乐传播媒介对于青少年音乐审美的强大影响力。当然,这种现象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也有很大程度的关联。

其四,学生缺乏音乐学习兴趣。这里讲的“音乐学习”并非指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他们对于上音乐课有很高的热情,但是他们通常将音乐课看作文化课学习后的娱乐,一旦真正让他们投入到音乐课当中,并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精力,他们又会提不起兴趣。这种现象的成因复杂,但直接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枯燥与缺乏时代气息。比如,一开始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音乐课本中较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我们更换为当下优秀的音乐作品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经典音乐作品的意义不可否认,但盲目选用古典音乐作品也不可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认为不妨多赋予音乐课堂一些时代气息。

二、基于教学实际情况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优秀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并非都是“俗”乐,如今市场的音乐也有许多优秀且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音乐,而且“俗”和“雅”也不是评判音乐好坏的绝对标准,好的音乐应该是雅俗共赏的。选用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有帮助,比如,在这次项目教学视唱课程进行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之前并没有音乐基础,没有准确的音高概念,所以无法唱准歌曲的旋律,而采用耳熟能详的音乐进行音符的视唱,由于学生事先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旋律,所以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各个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并且在进行节奏、声势、体态律动和游戏等教学中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这一点与铃木教学法中“母语学习”具有相似之处。总的来说,我们并不否认经典音乐作品对学生怡情养趣的审美功效,但作为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在确保音乐作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也注重其时代气息。

(二)“教”与“管”相结合

 “教”即教学,“管”即管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寺白学校将近二十个自然班没有一个班级使用艺术类教师作为班主任,简单一想便可明白,艺术课程课时在小学课程中的占比无法与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相比,一周仅占两个课时,与学生过少的接触时间使艺术课教师难以和学生建立深厚的联系,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导致音乐课上课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一到音乐课就开始放飞自我、大玩特玩,教师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管理。

 综上,我们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固然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如果缺乏管理,班级上课氛围差,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也只能事倍功半。那如何提升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呢?我们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供和我们一样怀揣着教学理想的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思考和运用。首先,对于热爱和学生交流的教师来说,可以勇敢的申请班主任职位,这意味着和学生相处时间的大幅度增加,十分有利于塑造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在学生心中的分量。其次,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能将精力全部集中在音乐知识的灌输上,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也是上课的一部分,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上课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们将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分为了三个班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三个班级的学生性格差异巨大。就五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讲,我们发现,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多带有“伤感”“忧郁”“恋爱”等关键词,所以我们在进行《斯卡布罗集市》的教学中,学生普遍非常感兴趣。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观察,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五六年级学生普遍已进入青春期,朦胧的情愫已经在他们心中展开;其次,再加上很多农村学生为留守儿童,家长不在身边,老师又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缺乏青春期知识,所以他们情感的宣泄只能小心翼翼的停留在音乐上;最后,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网络流行的“热歌”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影响。

综上,能否掌握并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音乐教学,是我们实现所谓“教育性教学”的关键。音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讲授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绝不是简单的传授音乐知识。所以我们才会在《斯卡布罗集市》的教学中为学生普及青春期关于爱情的一些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的对待迷茫。

三、项目总结

本次创新项目由我牵头组成,本意非常简单。我们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后,自然有一些关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其包含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传播迅速,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在我国经济水平发达地区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在落后地区则举步维艰。我们并不寻求迅速的改变落后地区的落后现状,这个项目也不是呼吁相关部门加大落后地区音乐教育投入的建议书,我们只是认为乡村学生也应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体会音乐艺术的美,而那些好的教学方法、理念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应用在乡村小学,我们有义务将这些教学方法、理念变得“接地气”一些。尽管我们的能力有限,本次项目时间也很短暂,但我们也希望能为我国音乐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相信,国家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无数从业者的辛勤实践,我们愿意为此付出我们的热爱和汗水。

作者简介:李善铎(2002-);男;汉族;河南濮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课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先进音乐教法在乡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以寺白小学为例》(项目编号:20231045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