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

何婷钰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610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建立“绿色通道”的护理模式,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住院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2021年4月-2021年4月)和2组(2021-2022年4月),各组37例。对照组在急诊患者中采用“绿色通道”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心脏功能的改善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就诊时间、现场急救时间、送到介入病房或溶栓时间、抢救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与治疗前的心脏功能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观察组的心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绿色通道”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时间,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效能;不良心血管事件

急性心梗(AMI)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其病因主要为高强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因素,造成冠状动脉内的动脉粥样斑块出血或脱落,造成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血管腔急性阻塞,引起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局部心肌坏死,出现胸痛、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迅速,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2]。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胸痛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抢救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病人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越来越年轻,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研究表明,大约50%的心梗病人是在入院后1 h之内死亡的,原因是没有在医院里得到有效的治疗[3]。而且,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传统的院前急救并不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然而,近几年来,急诊“绿色通道”的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在救治效率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救治不当,患者会因为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而影响预后[4]。“绿色通道”是一种以提升急救效率为核心的新途径,在“绿色通道”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色通道”的探索,对“绿色通道”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持续的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抢救效率,拯救病人的生命[5]。因此,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深入探讨“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效果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住院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021年4月—2021年4月)和观察组(2021年5月—2022年4月)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中有21名男性和16名女性;年龄43~75岁,平均(63.12±3.46)岁;病程2~10小时,平均(3.86±0.76)小时;梗塞位置:21个位于前壁,12个位于下壁,4个位于心内膜;心功能 Killip分级: I级6例, II级21例, III级8例, IV级2例。对照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45~74岁,平均(62.98±3.38)岁;病程2~12小时,平均(3.91±0.79)小时;梗塞位置:位于心脏前壁的22个,位于下壁的13个,2个位于心内膜的;心功能 Killip评分: I级5例, II级23例, III级7例, IV级2例。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部位,心脏 Killip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10]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3)所有患者都是通过电话联络到医院急诊科,经过紧急处理后送进了医院。排除标准:①在治疗过程中疾病致死;(2)自觉疾病发作后服药者;(3)患有其它严重心脏病、肝、肾损害的;(4)对转移到其他医院的病人进行治疗。该课题已经通过了我院理论专家组的评审。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诊“绿色通道”,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病人的第一时间,就叫来了一辆救护车,并和他们一起去了医院,在车上的时候,要通过电话让病人的家属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到了救治现场,马上检查病人的生命征,建立静脉通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基本的吸氧、心电图、心电监护,在现场抢救结束后,马上开始运送工作,并将病人的病情告诉急诊科的急诊科病人,并提前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物,做好抢救准备。抢救病人后转入急诊;第一时间为病人打开了“绿色通道”,将病人的病情报告给了急诊科的工作人员,然后将病人送到了急诊科,直到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才能转到心血管科。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成立急诊急救优化组:以现有的急诊科全体职工为组长,以护士长为组长,负责分组讨论和有关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他还召集了专家组成员,探讨了过去在急救部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和缺陷。同时,他还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一起探讨和制订了一个解决办法,并对过去的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2)优化训练内容:接受治疗的医生要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论训练和模拟训练,确保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病情的评估和急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保在接线后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急诊科每隔两周举办一次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微型课堂,使其熟练掌握抢救程序,包括静脉通道、心电图、输氧、基本抢救措施等;同时,还会让护士们扮演病人,进行急救训练,从打电话,到接诊,到治疗,再到治疗。(3)120急救中心的服务: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到病人的电话后,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了分析,并对病人周围的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急救,并且让医护人员在3分钟之内就做好了抢救的工具和药物,然后开车赶往病人发病现场。(4)急诊抢救:急救车抵达现场后,立即做心电图监测,打开2个以上的静脉通道,对病人进行初步的抢救,并对病人进行输氧(4⁃5 L/min),在病人基本治疗结束后,马上将病人送上救护车。(5)转运和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急诊科的工作人员要与急诊科的医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及时地向急诊科的工作人员汇报病人的病情,同时也要向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人员汇报,在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后,他们会提前准备好急救方案和必要的设备和药品,为无缝隙接诊做好准备。在运输过程中,如果病人的情况有任何改变,应及时通知急诊科的医师,并给予及时的抢救。如果在转运的时候病人是清醒的,那么转运人员就需要和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病人进行安抚和鼓励,让病人能够更好的应对疾病,减轻病人的焦虑、紧张、激动的情绪。(6)急诊医疗服务“绿色通道”:120在入院5 min前通知急诊科工作人员,立即为病人开辟急诊绿色通道,病人入院后,急诊交接完毕,跟诊急诊人员陪同患者及家属经绿色通道立即赶往急救室,通知患者家属进行挂号缴费,进入急诊室立即采血经绿色通道快速进行血样标本检测,要求检验科在收到血液样本后3 min内开始血常规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检查,在获得结果后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师、心血管科、心脏科联合会诊,迅速制定抢救计划,实施介入手术或溶栓治疗,以拯救病人的生命。

1.3评价指标

(1)两组病人治疗时间:急诊出诊、现场急救、急诊到介入室或溶栓、抢救时间,分别记录急诊出诊时间、现场急救时间、急诊到介入室或溶栓时间、抢救时间。(2)观察两组病人的抢救效果:观察两组病人的存活率和死亡率。(3)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KilliP心脏功能评分:无心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死亡率5%, I级;心衰时,肺部罗音在两肺野的50%以下,当肺内有明显的罗音时,会有第三个心音奔马律,如果是持续性的,死亡率是10%-20%,属于 II级。中度心衰,发生急性肺水肿,双肺以上50%以上的肺部罗音,死亡率35%~40%,属于 III型;临床表现为:收缩压小于90 mmHg,尿液小于20毫升/小时,伴有呼吸加快、发绀、皮肤冰冷、脉搏100次/分以上,死亡率85%~95%为 IV级。(4)观察治疗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再发心肌梗死和心衰等不良心脏事件。

1.4统计处理

用 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 s)表示,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n (%)]来表达,用χ2检验,用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检验, P<0.05为有显著的差别。

2结果

2.1治疗时间对比

治疗组在急诊出诊时间,现场急救时间,急诊到介入病房或溶栓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再加上疾病早期的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造成了急性心肌缺血、低氧,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猝死、心源性休克等[6]。心肌对缺血和低氧敏感,部分心肌细胞在闭塞后20⁃30分钟就会出现坏死,而在阻断后1-2小时则会出现凝固性坏死。因此,在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后,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以拯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急诊绿色通道是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快速诊断、转运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迅速,侧枝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易发生猝死和休克等不良预后,而院前抢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存活率和预后[7]。所以,急救部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最大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延长抢救的时间,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建立院内外一体化的紧急救援绿色通道,可以提高抢救的效率,减少病人的死亡率。然而,传统的急诊“绿色通道”多是在病人住院后才开通,不能提前做好入院、接收和准备,容易耽误治疗时间,从而降低了早期治疗的疗效。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急救“绿色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赟,练毛毛.急诊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2(27):20-22,66.

[2] 郭会辉.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22):2.DOI:10.3969/j.issn.1674-3296.2014.22.060.

[3] 唐士丁.以结局为导向的一体化零缺陷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

[4] 刘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药研究, 2022, 1(15):115-117.

[5] 张娟,臧舒婷.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22):3.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22.039.

[6] 张梅.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6(18):2.DOI:CNKI:SUN:QYWA.0.2016-18-012.

[7] 杨庆华.改进急诊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4,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