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用-以宁洱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3

浅析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用-以宁洱县为例

  杨志丽  罗吴幸子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中心 

摘要:随着城镇的发展,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慢慢更迭。文化产业日益壮大,给现代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发展及宁洱县城文化资源的脉络及走向。宁洱文化资源禀赋,提升了城市规划发展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为宁洱创造了一个生态舒适的多维环境。

关键词:宁洱;城市发展;文化资源;利用

1.引言

文化是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源动力,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特色,系统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开始出现并日益壮大,给现代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同时,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倍增。如何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及文化资源培育出创新型当代文化,来引领和支撑宁洱县城的未来发展,是值得规划部门探索的重要课题。

2.宁洱县城的变迁

古时的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耳”定名,万历年间改称“普洱”。

由于地处滇南要塞,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此设置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普洱府。从此,这里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于一体的滇南重镇。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里设置宁洱县,取意“安宁的普洱”,隶属同置一地的普洱府。民国时这里先后设普洱道尹公署、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1950年5月成立宁洱县,为普洱行政公署所在地。1951年1月1日改名普洱县。1955年普洱行政公署迁往思茅,改称思茅行政公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3.宁洱县城的城市文化

3.1茶马历史文化资源

宁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源头。宁洱镇茶庵塘、磨黑孔雀屏、同心镇那柯里及石膏井、德化镇石丫坡五段茶马古道,是县内至今保存较完整茶马古道遗址,也是研究茶马古道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价值。县城北门大水井,可以证明宁洱先民早在此劳动生息的历史。困鹿山古茶园是普洱最早进贡给朝廷的古茶园之一,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茶树产地的活见证,也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3.2生态文化资源

普洱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清初始,普洱城内外就有天壁晓霞、仙洞春云、龙潭秋月、回龙夕照、东岭兰萼、城畔荷风、西岭温泉、茶庵鸟道素称“普阳八景”的风景旅游点。现部分景点已不存在,但遗址犹存;森林公园以云南普洱小黑江森林公园、云南宁洱李仙江森林公园、云南宁洱困鹿山森林公园3个公园为主,以康养旅游和健康生活为主题,充分挖掘把边江、小黑江沿岸风光、干坝子大山森林生态系统等资源,发挥宁洱县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

3.3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宁洱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个性独特。源于传统,扎根民间的各类民俗活动中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陀螺场、洞经音乐场等民族文化体育设施、广场、街巷和田间道组成的宁洱特色民族节庆和传统民俗活动空间。哈尼族矻扎扎节、红蛋节、彝族火把节、特色烧烤节、民间谷雨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芦笙舞、板凳龙舞、敬茶神、祭竜神等原生态民间民俗、编结、纺织、刺绣、木作工艺及各种节日习俗多达89项。这为宁洱城市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深化了宁洱本土特色内容。

3.4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街巷、山水格局和名胜古迹。合理开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特色村寨的文化旅游资源。宁洱是革命老区,曾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边疆各民族谱写新时期民族团结新篇章的历史见证,象征着各民族万众一心,亲密团结,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磨黑走马转角楼、谦岗风雨桥、革命烈士纪念塔、锦袍山文笔塔、曾蒋烈士殉难处、杨正元故居、杨丽坤故居等这些历史文物地点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及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3.5历史文化资源

城垣古楼、庙宇亭轩是古普洱府的历史记忆。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此设置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普洱府。回龙寺、观音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与古普洱府最终一同毁于一场文化的“革命”之中。它是宁洱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毁掉的不是本身,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磨黑镇素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之美称。文昌宫门楼、宁洱簧学、江西会馆是县内至今保留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建筑雕梁画栋,建造考究,结构组合严密,雕刻工艺精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6非物质文化资源

宁洱是文化中心、困鹿山、那柯里为空间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具有“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板凳龙舞、哈尼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唢呐技艺、传统银饰品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遗产。

4.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资源的利用

宁洱作为古普洱府所在地,其历史人文景观比较丰富。传承“凭山成势、自由叠落”的聚落形态和特色空间,但对城市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城市的特色不够明显,旧城保护力度较弱等等。

4.1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古普洱府为宁洱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古普洱府城的格局,打造一片历史文化名城,重现宁洱古城风貌格局。强化老城历史风貌,构建山水、城市、乡村、田园相互渗透的全域特色空间骨架。以蓝绿空间为底,统筹“山、水、坝区”各类自然保护要素,推进城林共生、林田渗透,构建人、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境。构建七类景观风貌分区,形成全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城乡景观风貌。通过历史文化特色空间体系,彰显宁洱“古普洱府”的独特气质。

4.2生态文化资源及开放空间

尊重宁洱县“三山纵列、两江分流、百转千重”的自然地理格局,加强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等绿地资源的保护,划定“民族团结园”等文保单位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恢复老普洱护城河水系,完善街巷体系,构建山城一体的风貌格局。依托生态优势,构建田园综合体,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式和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加密老城区的公共绿地布局及居住区开放空间,疏解老城区城市空间紧凑布局,形成城市绿地空间,提升城市形象。

4.3茶马文化资源的构建

内在上缺少对本地历史文化渊源、发展脉络、传统资源的研究阐释,群众处于“文化真空”;外在上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和继承不足,对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重视运用不足。以茶马文化相关的古驿站、古驿道、古茶园,形成整体展示与利用的茶马文化保护网络。加强与外围地区茶马文化线路、风景名胜区和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利用上的互补性,构建茶马文化历史展示和旅游景观网络。对茶马古道线性遗产特点,研究遗产展示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以此带领相关的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突出自然天成的文化特色,维护当地群众与遗产的原有关系和传统相处方式。

4.4强化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

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中,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提升文化氛围,传承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宁洱城市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加强宁洱传统建筑形式管控,传承创新紧凑生长的“合院式”建筑形态,塑造兼具传统韵味、现代技术、当代审美的新融合风格,形成多样有序的城镇第五立面。新建区域的建筑色彩控制总体以亮丽柔和、清晰质朴、雅致和谐为原则。加强风貌管控,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4.5要传承好老城肌理和城市文脉相融合

这些历史上形成的新民街、凤新街和带有时代烙印的簧学会馆、江西会馆等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财富瑰宝,要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在抓好涵育人心的特色文化建设上彰显城市文明魅力。从城市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实际出发,发掘弘扬本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创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现代特点的文明城市。

4.6提升文化品位和城市综合承载力

每个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历史文化遗存、文化传统、生活印记的不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也不同;根据本地文化资源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又反过来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积极开展总体规划编制,以城乡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建设编制完善各类专项规划,提升生态文化品位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率先启动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引导项目的落实,把文化品位落实到物质空间。要挖掘好乡土文化资源和饮食产品资源,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开发旅游系列产品,构筑旅游产业群体。

4.7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城市精神一直在继承与创新,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宁洱县应充分发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团结誓词碑”红色旅游优势,促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同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线,开发旅游资源,兴建设施,开拓市场,逐步建成滇西南红色旅游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和多民族团结革命教育基地。以红色党史、多民族文化史为特色,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路线。

结语

新世纪,新时代,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力量。文化提供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力量,提升了城市的灵力,提高了城市在未来规划发展中的站位,彰显了城市文化自信。我们在拥抱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现代人的发展需求和当代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瞩望宁洱建设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融通城市人文与自然景观,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最终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徐俏楠.基于地方文化资源转化的常德城市发展研究——以城头山为例[J].传媒论坛,2019:06.

[2]孙百亮.城市发展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

[3]曾月梅,范宏斌.城市更新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创新发展路径[J].发展,2023:6.

[3]中共宁洱地方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4]普洱府志,道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