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4

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吴培君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助产专业现今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四新”背景为视角,探讨了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影响下的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机遇。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和探索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等路径,为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助产专业;四新背景;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母婴健康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大助产等社会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要以大国计和大民生等新定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加大助产专业的人才供给。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基于“新医科”建设下高职助产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探索助产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助产+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1][2]。助产专业作为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领域之一,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助产专业教学模式在应对新的医疗技术、服务需求和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对助产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母婴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深入分析助产专业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的影响下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和策略。通过研究,从而为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助产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大健康事业”的推进。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以丰富本研究内容和结论。

2. 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概述

2.1 四新背景的特点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业态、模式和需求,这被概括为“四新”背景。其中,“新技术”指的是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逐渐渗透到医疗领域,为助产专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3]。“新业态”指的是医疗服务的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出现了许多新的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互联网医疗、家庭医生服务、社区孕产服务等新业态正在逐渐兴起,为助产专业教学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模式”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服务模式也提出了要求不断创新。家庭式产前护理、社区孕产服务等新模式的出现给提升母婴健康服务水平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新需求”指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教育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从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综上所述,四新背景下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助产专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助产专业应加强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4]

2.2 高职助产专业现状分析

国际上已经明确指出助产士对改善孕产妇和婴儿健康的贡献,并得到广泛证据的证明[5]。就目前数据表明,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逐渐增多,这意味着分娩风险也在增高,母婴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保障母婴安全是当今医疗的重要课题和方向[6]。当前,高职助产专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前沿性,与现实医疗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相对陈旧,已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对助产专业人才的要求。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从而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再者,师资队伍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一些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院校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引领,教学队伍相对薄弱。最后,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受到重点关注。当前一些高职助产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技能以及正确的就业引导,导致就业率不高。卫生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需要一个强大的助产专业,从而促进母婴健康

[7]

2.3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邓秋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学改革对理论教学无显著影响,而对实践教学有显著促进,临床评价也优于未改革的学生[8]。首先,改革助产专业教学模式和内容,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最后,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挑战: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四新背景需求

在四新背景下,医疗服务领域对助产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毕业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3.2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助产专业教学内容也需要与之相适应。而今部分高职助产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与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无法满足雇主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3.3 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不相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然而,一些高职助产专业的教学手段仍然较为陈旧,未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4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教师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部分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4. 机遇: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空间

4.1 新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远程医疗等正在渗透到医疗教育领域。在助产专业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的产房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其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

4.2 四新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四新背景下,社会对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9]。高职助产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模拟实训、临床实习等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需求。

4.3 行业对接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和需求的变化,助产专业需要与行业密切对接,了解市场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学科交叉,切实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发挥集群溢出效应。加强与医院、社区、家庭等各个环节的合作,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专业人才。

4.4 教师专业发展机遇与路径

教师队伍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四新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学习新技术、深入研究新模式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5. 实施: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5.1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优化

在四新背景下,助产专业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4]32号)要求加快助产专业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首先,可以增加与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如产科医学影像学、远程医疗技术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提升其临床应用能力。此外,面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出现,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与家庭医生服务、社区孕产服务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并适应新的医疗服务模式[10]。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通过调研市场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1]。同时,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如临床实习、模拟操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将现代产科服务新技术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实践环节更贴近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临床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其核心竞争力[12]。此外,还可以加强跨学科的整合,将助产专业与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界能力,适应未来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5.2 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创新

采取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远程教学等,利用创新教学模式及丰富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模拟和实践操作。通过VR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产房环境中进行案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应用水平

[13]。通过AR将虚拟对象叠加到现实场景中,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设计线上互动课程等方式,采用灵活互动式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主动参与[14][15]。通过组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5.3 实践教学环节与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中心、产后康复机构等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协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所接触真实的医疗环境,参与到实际的助产工作,从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校企合作还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平台,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学校也可以将自身的教学成果和优势资源分享给企业,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16]

5.4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为其提供专业发展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如组织专业提升培训、学术研讨会议、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借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增强其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支持[17]。其次,学校还应出台一系列规范与制度予以保障[18],如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优秀教师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为教师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推动高职助产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本研究在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路径的探索,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不相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等问题。

2.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等路径,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19]

6.2 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对于四新背景下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受限于时间和资源等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最后,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6.3 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以下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首先,进一步深入研究四新背景下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强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协同合作,拓展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最后,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促进校际间、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协力共同推进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将对标职教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新医科建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构建“数字智能+高职教育”新生态。重点着力提高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培养助产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明娥.母婴护理1+X证书制度试点下高职助产专业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55-58.

[2]李立国,赵阔.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3):107-116.

[3]沈润东,石金艳.“三高四新”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分析与产业学院构建[J].华东科技,2022(07):110-112.

[4]蔡慧英,林培光.“四新”背景下的赋能型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23(20):44-47.

[5]Renfrew MJ,Homer C,Downe S,et al.Midwifery:an executive summary for The Lancet’s series[J].Lancet.2014;384(1):8.

[6]王利平.助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No.134(32):288.

[7]Vermeulen J,Luyben A,O’Connell R,et al. Failure or progress?: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midwifery in Europe[J].European journal of midwifery,2019,3.

[8]邓秋景,赵婷,王亚洁,季永琼,苏晓逢,黄雪涛,吴廷丽.立足于行业需求的中职助产专业《产科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v.5(02):58-59.

[9]危祝平.基于能力本位与课程思政的助产学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v.8(15):23-26.

[10]杨健,饶凤英.浅析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效果[J].现代职业教育,2018,No.136(34):39.

[11]田玉姣,左宪宏.助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才智,2018(14):37.

[12]王伟,饶凤英.医教协同推进助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v.18(02):201-202.

[13]Saab M M, McCarthy M, O'Mahony B, et al.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A usability study[J]. CIN: 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 2023, 41(10): 815-824.

[14]Urbanová E, Bašková M, Maskálová E, et al. Virtual patients: an option for future distance midwifery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Scholarship, 2022, 19(1): 20210096.

[15]Ryan G, Callaghan S, Rafferty A, et al. Virtual reality in midwifery education: A mixed methods study to assess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22, 119: 105573.

[16]贾金忠,尚少梅.护教协同背景下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7):961-966.)

[17]李青,邓开玉,马晓健,邬贤斌,彭艾莉.助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41-43.

[18]姚水洪,孟雪,钱一分,王小萍,姚姣仙.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v.50(11):1344-1348.

[19]廉萍,李耀军,叶枫.1+X证书制度下助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2023,22(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