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审计监督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马玉磊 杨科  蒋明军

陆军勤务学院 650106

乌鲁木齐审计中心  

乌鲁木齐审计中心

摘要:当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了解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相应的防范策略,有助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全面了解风险的本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审计监督;发展历史;现状

引言

企业审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相关机构的专职人员介入,根据法律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进行审查与监督。审计工作的重要目的是保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审计受到了包括政府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更多关注。因此,对企业审计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持续总结经验,提升审计水平。

1审计监督的发展现状分析

1.1不可控因素

一是新常态下大数据等新新生产要素不可控性,各类信息数据取得存在不同程度壁垒,资金信息在银行,工商信息在部门,关联方信息更是主体多元,如何及时取得有效海量数据不可控。二是新技术应用边界的不可控性,根据审计风险量化重点审计方向,如何界定信息数据的边界直接影响审计效果和质量,如果范围过大,后期效率势必受到影响,范围过小审计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三是审计结果运用可能具有不可控性,审计结果如何确定公开程度,公开内容,可能直接反作用于国有企业发展经营,有些情况可能产生的相关舆论导向也会面临不可控现象,同时对审计工作带来挑战。

1.2专业素质适应性

随着反腐攻坚战持续推进,胡作为、乱作为甚至贪腐案例导致审计监督失效的事件明显大幅降低,而在新常态下,一种不作为的审计监督失效是否在滋生值得反思,遇事点到位、适可而止,但求无过等想法是否存在值得研究。一些应该发现而未发现的情况如何避免,不能以未发现作为避风港。

1.3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传统的审计方法也是宝贵的财富。同时审计工作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将新情况、新技术融入到审计方法中也值得研究。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对新技术的运用。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在新常态背景下能够运用新技术预估审计风险带来哪些影响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及时作出策略进行调整,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比如爬虫技术可以帮助会计审计人员有效地筛选有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类非审计专业人员或者具备内非审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到审计工作中,赋能审计工作。

2完善审计监督的有效对策

2.1提升对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各部门职工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并接受审计工作建议。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需兼顾外部经济环境状况以及企业的内部实际状况,企业内部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配合是保证审计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首先,企业中各层级的管理者需要重视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各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详细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企业管理以及部门工作的相关审计制度,建立起合理的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其次,企业中各类职工也需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各项需求,关注并执行审计工作建议,应用审计要求约束日常工作,以此来提升日常工作的规范性。

2.2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该明确各项财务活动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各项活动按照规定进行,减少错误和欺诈的可能性。例如,在采购流程方面,企业可以规定所有采购必须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批,并建立采购订单和发票的核对机制,以确保采购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在销售流程方面,企业可以设定销售订单的审批流程,并对收款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记录,以防止虚假销售和收入的产生。企业还可以制定资金管理政策,规定资金流转的权限和审批要求,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正确使用。企业应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授权和审核机制。例如,财务部门应负责核实和审核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确保其准确性和合规性。管理层则应承担监督和审查的职责,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及时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对于涉及重要决策和风险的事项,应设立相应的审批流程,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审计。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错误。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样检查、数据分析和现场核查等方式,评估内部控制的强度和有效性。如果发现问题或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修正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

2.3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企业应准确应用适用的会计准则,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包括确保财务报表中包含的所有必要信息,如财务状况、经营绩效、重要会计政策和风险等。及时披露财务信息对于外部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至关重要,企业应定期发布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保持披露的连续性。企业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发布年度财务报告、季度报告和其他必要的财务信息。例如,企业可以设立定期披露的时间表,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披露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以保持披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企业应加强与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合作,提升披露质量和监管效果。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在审计和监督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积极与外部审计师合作,接受其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此外,企业应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并遵守相关披露要求和监管指引,以提升披露质量和监管效果。通过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企业能够增强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信任和了解,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减少欺诈和误导性披露的可能性。

2.4推动审计信息共享

推动审计信息的共享,可以避免不同审计机构的重复工作,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审计机构可以共享审计数据和结果,减少冗余工作,更快地发现问题和推动整改。通过共享审计信息,审计监督机构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审计结果,提高监督的精度和效力。审计信息的共享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除了审计机构之间的合作外,还需要审计机构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合作,如:财政部门、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等,共享有关财务、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审计信息,从而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审计监督模式,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协同性。

结语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支持审计工作,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管,切实发挥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办作用,有效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力,大力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职。各地、各部门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严肃认真整改审计发现问题,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为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审计风险成因及其应对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02):130-132.

[2]张静.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探究[J].审计与理财,2022(06):17-19.

[3]尹周婷.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22(17):111-114.

[4]孙艺轩.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相关防范策略[J].当代会计,2022(14):122-124.

[5]杨小红.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控对策[J].商场现代化,2021(2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