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承气汤加减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调味承气汤加减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黄静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摘要 目的:探究调味承气汤加减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1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而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味承气汤加减治疗,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炎症指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B组患者的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比A组低(P<0.05);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32%)比A组患者(67.74%)高(P<0.05)。结论:调味承气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关键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调味承气汤加减;临床疗效;炎症因子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由感染引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早期常见并发症,影响预后。患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减退、消化酶分泌异常、肠道屏障受损等症状,导致营养不良,增加病死率。目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抗生素治疗等,但效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中药在治疗脓毒症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调味承气汤作为经典的中药复方,在临床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方源自《伤寒论》,具有清热泻火、攻下实热的功效。因此,本研究以调味承气汤加减为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2例,并随机将其分A组与B组,各31例。纳入标准:①与脓毒症中诊断标准相符[1],并存在胃肠功能障碍;②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②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③对药物成分过敏患者。其中B组患者中20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8.61±6.11)岁;A组患者中21例男性,10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9.88±6.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A组治疗:入院后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早期及时进行液体复苏,维持循环稳定、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物、营养支持、抗菌治疗等。B组治疗:B组在A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味承气汤加减。组方为:大黄12g、甘草6g、枳实10g、芒硝9g、瓜蒌皮20g,水煎服取100ml,早晚鼻饲各一次。两组患者均治疗一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0mL空腹静脉血,用URIT-8420生化仪经酶联荧光免疫法测降钙素原(P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白细胞(WBC);BIO-RAD680酶标仪经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疗效判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临床表现完全消失,为治愈。临床表现与体征基本消失,为显效。临床表现与体征有所缓解,为有效。临床表现与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B组患者的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比A组低(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组别

例数

PCT(mg/L)

CRP(µg/L)

WBC(×109/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B组

31

37.89±5.82

8.49±2.40*

4.16±1.28

0.96±0.28*

18.26±3.08

12.05±3.01*

A组

31

37.59±5.17

20.38±3.61*

4.27±1.06

2.21±0.73*

18.09±3.03

16.53±4.40*

t

0.215

15.271

0.369

8.902

0.219

4.679

P

0.831

0.001

0.714

0.001

0.827

0.00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2.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32%)比A组患者(67.74%)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治愈

总有效率

B组

31

3(9.68)

11(35.48)

15(48.39)

2(6.45)

28(90.32)

A组

31

10(32.26)

15(48.39)

6(19.35)

0(0.00)

21(67.74)

χ2

4.769

P

0.029

3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脓毒症引发的胃肠功能障碍认为与“胃腑邪实”相关,归属“痞结”、“脘腹胀满”等范畴中。其病机为正气亏虚,毒邪内侵,久则气阴两虚。重症病患者多虚弱,易于耗损脾脏的功能,从而易于诱发脾胃气虚的现象。脾胃气虚与肠腑实热发病率高。治疗采取清泻肠腑热邪、通利实滞的方法,然而,过于依赖寒凉药物可损伤正气。调味承气汤作为“缓下剂”,以甘草缓硝、黄之性,清热导滞,保护脾胃正气,荡涤胃肠而不伤正。 

研究[2]发现,机体受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反应复杂,释放炎症递质至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上升。CRP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浓度变化反映炎症强度。PCT是蛋白质前体,感染时PCT水平升高,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下降,且治疗后B组患者的PCT指标、WBC指标、CRP指标水平比A组低,表明调味承气汤加减能降低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指标水平,有利于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的能力,可能与调味承气汤的抗炎机制作用有关。而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32%)比A组患者(67.74%)高,表明调味承气汤加减可提高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调味承气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西墨,余剑波,金胜威.脓毒症肺损伤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0,26(03):400-408.

[2]时宇,冀旭峰,王晓明,等.PCT、CRP、WBC在辅助诊断革兰阴性杆菌脓毒血症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27(08):9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