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穿支动脉硬化与淀粉样变性血管病的重叠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脑内穿支动脉硬化与淀粉样变性血管病的重叠作用

孙赫萱    张亚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110

摘要:脑小血管病变(CSVD)是导致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及痴呆的重要病因。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易并发各种类型的小血管疾病,其双重损害更倾向于前者。大量研究表明,在脑组织中,CAA和DPA发生重叠的病例中,有81%是发生在脑组织中,而这些病例中又以DPA最为常见。而深层脑出血和CAA之间的联系很弱,只有18%。CSVD分为DPA与CAA两类病变。血管内皮细胞(BBB)、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及星形/小胶质细胞(AS)是其共同的病理变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CAA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改变,其主要原因是其清除障碍和(或)大量沉积在血脑屏障内。目前国内外对CSVD研究多集中于DPA和CAA两种药物,二者之间是不是有重叠,还是有可能重叠,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拟从临床、病理及影像学三个层面,探讨老年患者DPA与CAA交互作用的潜在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脑小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脑淀粉样血管病;痴呆

1 DPA

DPA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一种小动脉硬化,多见于老年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原因在于,深部穿支小支来源于脑基底区的Willis大血管,或来源于皮层的延髓分支;MRI显示有半球中央、基底节、皮层下白质及丘脑内核团病变。由于无法得到真实的脑小血管病变,因此对它的成像研究十分必要。DPA病人的血管壁存在明显的低氧,导致其周围的小动脉、小静脉、微血管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脑内DPA的病理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和基底核区的小动脉硬化、纤维蛋白样坏死和脂质透明变性,丘脑、脑桥基底部和小脑白质内也有穿支小动脉,同样受累。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后,内膜和平滑肌样改变,并伴有内膜增厚、厚薄不一的现象;BBB破坏及功能紊乱是DPA发病的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在DPA模型中,新生大鼠的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明显降低,且卵白色物质向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浸润。DPA也被称为CSVD,与衰老和高血压有密切的联系。但目前以脑部MRI/CT为代表的成像手段,只能反应病灶大小,与颅内微血管损伤有很大差别。约30%的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老人没有高血压;据此,我们提出假说:DPA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且与衰老密切相关。7 TMR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检测手段,可用于鉴别诊断DPA及CAA的早期诊断。脑微梗塞与认知功能损害和老年痴呆有很大的相关性。

最近的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着以心脏为中心的血管成分,这些成分在大脑白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皮质下动脉与髓鞘(深部白质),大部分的皮质下动脉都是通过皮层,分支进入深部皮质皮质下白质。皮质下动脉的直径为40-60μm,较皮层动脉为30-40μm;髓鞘(深部脑白质)的动脉是最粗的,直径约100-170μm。皮质下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络,但密度较低。从皮质下动脉到脑白质区的连接点,多呈弧形,旋转或环状。当动脉到达脑回或脑沟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弯曲。这个过程就像是大脑皮层中白质纤维进出的突变。神经病理及脑成像已被证明与高血压有紧密关联。

2脑白质结构异常

脑白质高信号(WMHs)是活着时微小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标记。脑梗塞发生的时间、区域和伴随的标记有助于区分脑梗塞和半卵圆中央区脑梗塞,该现象为DPA提供了证据;磁共振-磁敏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内有微小出血,而无WMHs时,往往提示脑梗塞的早期诊断。血管性脑白质结异是常见的恶性脑白质病变,在白质密度、T2及液体衰减逆转后的加权成像上,常可见白质高信号。血-脑屏障(BBB)损伤及间质内液增多、少突胶质细胞(OL)衰老及髓鞘损伤是WMHs的重要病理基础。在DPA中,WMHs多位于脑室旁、侧脑深部及小脑白质,也可见于深层灰质。散发性DPA主要表现为沿着基底核边缘的白色斑片状阴影,以深灰色为主。与之相对的是,CAA相关的WMHs较大脑后部(深部)白质更易出现多发于皮层下。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引起脑内局部缺血性病变,表现为弥散张量影像所致的白质微细结构改变、全脑网络异常等。CAA的超微结构损伤以颞叶为主,而DPA的损伤则更为广泛。随着年龄的增长,CAA患者的枕叶、颞叶后部出现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连接,而DPA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额叶与颞外侧的网络连接。

3混合性病变

尽管DPA与CAA一般是独立的,但是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脑白质微结构的异常,即脑白质微结构的异常与退行性病变,最终引起VCI。小动脉硬化和CAA是两种弥漫性小血管病变,两者之间存在着病理生理和临床相互叠加的效应。老年是慢性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合并高血压、口服抗凝药物和静脉溶栓等均可导致其血管脆性增加。这种易损性表现为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通透性下降、血管破裂等。但同时,DPA与CAA所致的小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等病变,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障碍、脑血流下降及脑内微出血(CMB)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大脑深层(半球、丘脑区)及脑叶区存在大量DPA,其机制为:①DPA与CAA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中。脑微出血是导致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微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高危险因素,且伴有认知障碍。最近一次对7个Aβ断层成像(PET)进行的meta分析,106个无痴呆型CAA伴有症状的脑出血,46个无痴呆型的DPA合并有症状的脑出血和72例AD。CAA可以通过高密度的Aβ体积分布比值(DVR)从DPA中分离出来。相对于AD,CAA可以通过明显的枕骨去氧胆酸(CAA)和枕骨去氧胆酸(CAA)来区分。

Aβ-PET对CAA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拟进一步验证并验证已有研究结果,并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分子示踪研究。这是因为特异性生物标记物不仅可以区分CAA和CSVD,也可以用于其他有可能产生CAA的人群,从而尽早发现CAA。两者均为VCI及血管性痴呆(VD)的重要病因,5年后CAAs累计发生率高达70%。1/3的DPA和CAA患者表现为VCI,其中执行功能障碍,处理速度下降,视觉感知损害。在影像学上,DPA与CAA病变的评估标准并不一致。

4结论

CSVD可以导致25%的脑卒中,45%的病人会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发展为痴呆。它的发生率随著年纪的增加而增加,50、90岁之后的发生率近100%。据有关再出血的调查,CAA复发率为7%~10%,深部位出血占2%,交叠出血占5%。临床上,DPA和CAA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病变,即:深静脉微循环,颅内出血,深静脉腔,或较大的深静脉腔;在MRI上,脑微出血,脑皮质下血管周围空腔明显扩大,与CAA相关。在这类病人中,存在着玻璃化或淀粉样变性的风险。

CSVD一组疾病构成小动脉硬化按CSVD病因分型为Ⅰ型,是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玻璃样变性及纤维变性。DPA是一种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在深部穿支处的血管壁;CAA是一种以大脑中淀粉样物沉积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脑血管疾病。老年病人更容易并发慢性阻塞性贫血和慢性阻塞性贫血,值得重视。二者均含有水相沉积物,只是水相沉积较早被发现,而水相沉积物有助于区别二者。比如,脑白质局部缺血、低氧,多年以后,脑内才有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内微出血的影像学变化,说明脑白质局部缺血、低氧后发生了小动脉硬化;如果在腔隙性脑梗死或CMB造影后几年又出现脑白质病变,则说明脑白质损伤是继发损伤。WMHs位于大脑后部皮层下白质,是一种良好的鉴别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晓俊.浅析淀粉样脑血管病(CAA)患者的脑血管炎症反应及其临床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A2):65-67.

[2]闫现芳.8例脑淀粉样血管病变相关性炎症的临床分析[D].2019.

[3]吴燕春,包传红,阎莉,等.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对快速老化小鼠Aβ蛋白的影响[J].中成药.2016,(9):44-45.

[4]庞明明.补肾益智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