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于淼1 孙连秋2 吴冰3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1163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以评估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内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比较两组阳性率、取样量、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病理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神经内镜;立体定向技术;颅内病变;临床效果

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是近年来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它结合了神经内镜的直观视野和立体定向的精确定位,为颅内病变的切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传统的开颅手术往往需要较大的切口,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通过小孔径进入颅内,减少了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神经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变组织,降低手术风险。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具有较高的切除率,立体定向技术可以实时显示手术器械的位置,使医生能够精确地定位病变组织,从而提高切除率[3]。神经内镜的使用使得手术过程中的视野更加清晰,有助于医生发现并切除潜在的残留病灶。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对于深部和功能区域的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开颅手术在处理深部和功能区域病变时,可能会对周围正常脑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而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可以在保护正常脑组织的同时,有效地切除病变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内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量分为2组。对照组:男9例,女16例,年龄范围9-61岁,平均年龄(43.59±5.26)岁;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范围10-63岁,平均年龄(43.48±5.3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颅内病变,且适合进行手术切除。②病变部位适合神经内镜和立体定向技术操作。③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④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或合并症。⑤患者或家属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②伴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③存在严重的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④既往有脑部手术史,可能影响手术操作或术后恢复。⑤颅内病变过于复杂或特殊,不适合该手术方式。⑥患者不愿意或无法配合手术及术后随访。⑦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或术后恢复。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①麻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②头皮切开:医生在头部进行切口,暴露出颅骨。③颅骨钻孔:医生使用电钻或其他工具在颅骨上钻孔,以便进入颅内。④切开脑膜:医生用手术刀切开脑膜,暴露出脑组织。⑤切除病变:医生使用手术刀或其他工具切除病变组织。⑥关闭切口:医生缝合头皮切口,并留下引流管以便排出术后血液和脑脊液。⑦恢复:患者需要在医院内恢复一段时间,直到身体能够承受正常活动为止。

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术。①麻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②头架安装:将立体定向仪头架安装在患者头部,确保头架的位置准确。③皮肤切口:在患侧耳后处做一个约3-4cm的皮肤切口,暴露颅骨。④颅骨开窗:用高速钻头在颅骨上开一个小孔,然后用铣刀扩大成一个直径约1.5-2cm的圆形骨窗。⑤硬膜切开:用尖刀在硬膜上切开一个小口,并用脑针穿刺确认无脑脊液渗漏。⑥神经内镜进入:将神经内镜插入硬膜切口,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位置和大小。⑦病变切除:使用显微手术器械和电动吸引器等设备,将病变组织切除。⑧止血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及时止血,避免出现大出血情况。⑨关闭切口:将硬膜缝合,然后用生物胶或明胶海绵填充颅骨缺损处,最后缝合皮肤切口。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诊断阳性率、取样量、手术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学诊断

表1 病理学诊断

组别

明确诊断

未明确诊断

观察组(n=25)

23(92.00)

2(8.00)

对照组(n=25)

21(84.00)

4(16.00)

1.256

1.163

P

0.198

0.199

2.2比较2组标本

表2 比较2组标本

组别

平均取样量

观察组(n=25)

0.322±0.041

对照组(n=25)

3.239±0.987

t

15.562

P

0.0001

2.3比较2组手术时间

表3 比较2组手术时间

组别

手术时间

观察组(n=25)

57.49±5.071

对照组(n=25)

48.62±6.698

t

5.819

P

0.037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在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

神经内镜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系统,能够清晰展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为医生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视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也为手术的精确操作提供了有力支持[4]。立体定向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定位,通过三维坐标系统,医生可以精确地确定病变位置,并规划出最佳的手术路径,这大大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误差,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这种微创手术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的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提高了生活质量[5]。然而,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万能的。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颅内病变,可能无法完全依赖该技术进行切除。该技术对医生的操作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熟练掌握。

本研究对两组标本进行了病理学诊断、取样量及手术时间的比较。在病理学诊断方面,观察组的明确诊断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取样量上,观察组的平均取样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在手术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耗时更长,差异显著(P<0.05)。这些数据表明,两组在病理学诊断、取样量及手术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在切除颅内病变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这一技术将在未来为更多颅内病变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孙宝元,安娜.神经内镜技术联合显微技术治疗囊实质脑肿瘤的临床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1):3.

[2]江楠,郭俊,王朝翔,等.假包膜外分离切除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 2023, 42(4):81-85.

[3]肖瑾,张义泉,李超,等.多种技术辅助经颅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内病变[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1, 26(7):300-303.

[4]宋东昊,续岭,谢明国,等.神经内镜Endoport技术在累及室间孔的颅内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 21(1):5.

[5]赵亚超,方军超,杨晋生,等.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中窝底病变的疗效分析(附17例报道)[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0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