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文化认同视域下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胡莉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党校  015300

【摘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文化认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民族交往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推进了各民族深入融合,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与文化中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促进行内内蒙古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认同的策略,进而推进内蒙各民族共同参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以及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文化认同; 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的伟大精神力量。我国是56个民族汇聚的大家庭,各民族为我国带来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在文化差异上也容易引发民族间矛盾与冲突,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以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上升至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层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极端重要性。要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各民族团结发展,就必然要探索民族团结共荣的发展思路,国家用现代价值与现代制度引领、规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各民族要为未来的民族融合、人类大解放努力奋斗,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基于此,本文在文化认同视域下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1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1.1生产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自秦汉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之间由有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融合。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历史进行追溯,最为典范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民族和亲文化交流,王昭君与匈奴的和亲,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关联,同时也为民族的团结撒下了火种。蒙古高原经济结构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促使蒙古高原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立足实际,进行了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制定与推行实施,为推进农牧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号角也被吹响。迈入21世纪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紧抓机遇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内蒙古各名族在历经千百年发展,在多方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在生产方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农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农牧业发展。

1.2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习俗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很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民族民众由于对地域的认同,不约而同地认同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为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语言交际方面,由于受到蒙古语的影响,达斡尔族的语言在语法和发音上存在很多共同点。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汉族民众,也因为生活、工作的便利性而学习和掌握了一些蒙古语,为的就是与当地民众能够良好沟通交流。并且,蒙古语言中,也因为外来民族群众的加入,增加了一些来自其他民族语言的新词汇。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其他如直率粗暴的性格、肉食习惯、歌舞气质等,各民族也在长期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了地域认同心理。

1.3 文化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自治区,譬如阿拉善左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旗,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坚守伊斯兰教信仰,体现了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重视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节日饮食也是严格的伊斯兰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绝大部分蒙古族穆斯林选择定居生产方式,不再随草场迁徙流动,促进了阿拉善盟的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2、促进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认同的建议

2.1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包容

应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用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内蒙古地区人民实施的分化活动。在当地各大节庆活动中融入各民族宗教习俗的解释,增强各民族对彼此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如内蒙古自治区创立的乌兰牧骑,作为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成为我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在改革开放后全面实施文化大区和强区的战略,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繁荣。

2.2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应因地制宜,立足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企业。进而实现内蒙古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此外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可以组织走访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各城镇村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建档分类。在了解各村镇当地特色产业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制订符合该地实际情况的精准扶贫政策。

2.3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

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为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学水平与相关硬件设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实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和根本性作用,在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深化民族团结理念,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4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在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奉行文化包容的策略,在交往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典礼仪式、传统节日等等,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应扩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与相关的媒体合作发布旅游与文化广告,将当地的特色民族节日与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将内蒙古文化品牌化、商业化,培育内蒙古地区新型文化业态。

3、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工作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家建设的内容,如何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的棘手问题,必须要加以重视和解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迈向共同性是民族“三交”的行进趋势,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与战略目标,更是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针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想要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党组织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从增进共同性的视野对内蒙古自治区积促“三交”的策略进行积极探索,有助于凝聚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价值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谐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玫兵.繁荣发展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2

[2]许慎.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百年实践与经验们.思想教育研究,2021,1

[3]田卫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新疆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文化根基们﹒新疆社会科学,2020,11

[4]吴鹏.多层共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基于层次分析的视角们.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12

[5]龚梦川.论民族区域自治从理念到制度的历史演进D].西南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