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症儿童心理咨询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0
/ 2

拔毛症儿童心理咨询1例

叶莉滢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

摘要:本案例中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1名具有拔毛症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在详细了解来访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心理咨询的评估阶段、目标设定阶段、干预与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阶段,最终来访者的强迫行为明显减轻,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拔毛症;认知行为疗法;强迫行为

拔毛症是在1889年由法国皮肤科医师Francois Hallopeau提出首例报告。它的主要特征为:病患一再拔出毛发,造成明显的毛发减少;其他的症状包括:拔出毛发前会有焦虑不安感,而拔除时会感觉到轻松、满足或是快感。[1]病因可能具有多重性:举凡学业压力、不健全之亲子关系、害怕孤独、客体失落及不满足等皆是造成潜在焦虑与忧郁的心理动力[2]并成为拔毛症的心理诱因。目前,针对拔毛症儿童患者,治疗通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习惯逆转训练(HRT)及家庭支持来帮助孩子逐步控制和减少拔毛行为,并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报道案例为一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在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和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水平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的案例。本研究征得来访者同意后整理分析,匿名报告。

一、来访者信息

小路,女,8岁,汉族,小学三年级。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小路家里人口较多,家庭不太富裕,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家5口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小路在遇到困难,特别是在作业多时和打游戏遇到困难时,会感到焦虑、暴躁的情绪,只有拔头发才能稍微平复情绪,已持续3个月。

小路母亲一直以她为傲,常夸奖她,比较宠爱孩子;父亲则较为严厉,存在有打骂孩子的现象。学校学业压力重,小路和老师关系不错,在学校性格胆小,不离开座位,在家却很开朗。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愿,意识清晰,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来访者会反复拔头发,频率高,由于学校课业重,几乎每天写作业遇到困难导致心情不好就会拔头发,已出现后脑大片头皮裸露。来访者每次都是在焦虑紧张的情绪下自发的拔头发,情绪有所减轻。曾试图减少或停止拔头发,但没能成功。这一拔毛行为影响到了来访者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影响到了来访者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来访者的行为不是由某种生理效应物质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因此可以诊断来访者患有拔毛症。

三、理论依据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该核心理论基础之一是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想法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个体的心理问题源于对事件的错误认知、消极思维模式或不健康信念。因此,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有害的认知模式,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和行为。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受到行为学习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环境反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模式。该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习惯、触发因素和应对方式,鼓励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和技能。

认知行为疗法分为五个步骤,1、评估和目标设定,在最初阶段,咨询师会与来访者一起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心理问题和治疗目标。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目标,明确需要改变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2、认知重构,在这一步骤中,来访者与咨询师一起识别和挑战不健康的认知模式和思维误区。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来访者学会辨认并改变负面和错误的想法,培养更积极和现实的思维方式。3、行为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行为改变来影响认知和情绪。咨询师会与来访者一起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引导来访者逐步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习惯逆转训练是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来替代不健康的行为。4、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来访者还会学习情绪调节技能,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方法,以更好地处理情绪困扰。同时,来访者也会接受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培养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巩固和维护,在咨询的后期阶段,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巩固学到的技能和策略,并教授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来访者可以通过练习和应用所学技能来维持改变,并预防问题的复发。

四、咨询过程

在咨询中了解到症状的起因是因为来访者的同学说来访者头发上有白色的东西,让其拔头发。根据来访者情况分析确定,来访者是由于面临困难时的焦虑感引发的拔毛症。根据病因分析,在家里,来访者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父母期望过高,例如“小路以后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行为,让其产生压力,在学校,由于衣着不整洁,受到一定排挤,人际交往不好,产生自卑感。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主要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针对小路的拔毛行为,咨询师采用了习惯逆转训练和正性强化的方法。首先,咨询师与小路一起制定了避免拔毛的替代行为,比如在写作业时使用橡皮或者抱紧玩偶来转移注意力。然后,对于小路成功避免拔毛的行为,咨询师给予了奖励和正性强化,如表扬和小礼物。这一过程中,咨询师也指导小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小路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强化和支持,以增强替代行为的稳定性。在一开始,使用橡皮这一替代行为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后来改成抱紧玩偶后,减少了拔头发的现象。

由于来访者年龄较小,所以在咨询中还做了相应的父母教育工作。首先是向父母介绍孩子当前状况,解释目前所用的治疗方法,并基于病因,降低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期望过高是行为,定期评估孩子进展情况并分享给孩子父母。

五、讨论

认知行为疗法对解决拔毛症一类强迫行为,改善来访者情绪压力有极大的帮助。[3]通过梳理本案件发现,在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进而保证该方法的有效性: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亲和性会使儿童更愿意与咨询师讲述自己的烦恼和情况,可以通过服装、玩具来吸引来访者注意,在拉进距离后,通过共情和积极关注的方式倾听来访者的描述,消除来访者的抵触情绪,建立信任关系。2、做好父母教育工作:由于儿童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咨询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帮助。咨询师需注意向来访者父母介绍清楚孩子情况,解释明白治疗方法,及时将咨询效果反馈给父母,从而得到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蕴楠.初识拔毛症——应进入特殊教育视野的一组新对象[J].毕节学院学报,2012,30(02):63-66.

[2] Bolton PF, Pickle A, Murphy M, Rutter M. Autismaffective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Patterns of

familial aggregation[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8,28:385-395.

[3]G H ,郭兰婷 .儿童拔毛癖[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2(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