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的探讨

谭亚雄

身份证号码:362423199008130573

摘要: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客观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也使得人们对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们打造出舒适、宁静、安全的生活氛围。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更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及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促进环境规划与管理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引言

在21世纪的前两个10年,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复杂的全球问题网,其中,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紧迫性不仅体现在生态层面,更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绿色技术的研发、循环经济的推广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这些新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障碍,如技术瓶颈、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在此背景下,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如何在加速技术创新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为迫切的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问题

2.1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深层次上反映了现代消费文化与环境教育之间的缺口

过度消费、随意弃置垃圾等日常行为背后,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与对生态价值的忽视。当这种忽视在社会范围内被放大,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福祉与生存质量。

2.2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在于如何将理念与实践有效衔接

过度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确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而这与传统的开发型价值观存在着冲突,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2.3人才不足

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人”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生态环境部门虽然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但大部分市、县生态环境部门都还没有效跟进,即使有的市、县、区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应急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兼职,甚至有不少管理人员非相关专业出身,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同时,受环境应急管理队伍不稳定、资源受限等影响,业务粗糙、应急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普扁存在,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专业能力、救援水平等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的探讨

3.1健全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机制

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为取得更理想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具体来看,在实际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期间,质量标准是最为关键的控制点,需要在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同时,在实际工作执行中,同样需要具体分析好实际情况,提炼关键数据信息,然后对科学可行的质量监控计划和健全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进行制定,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检验、人员培训、管理目标等。之后,在工作执行中,一切活动均需要建立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确保检测业务的全面性掌握,然后针对具体的环境监测岗位做好科学设置,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均能够得到合理安排。之后,包括各级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内,同样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的执法力度,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评估体系内容,有效融入控制指标,保证执法严格性,形成强大约束力。

3.2深化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认识是工作的先导。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和生态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业务部门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信息化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部门要深入学习环境管理业务,用信息技术引领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由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要转变政府单一主体管理思路,发展参与式、互动式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让社会公众、企业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

3.3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是助力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监测规范和标准。监测工作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监测规范应明确监测指标、采样方法、分析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确保监测过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次,应加强对监测设备和仪器的质量管理。监测设备需要定期维护、校准和检验,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购置、验收、保管和维修等方面的规定,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3.4提高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顶层设计,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化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制定和统一规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数据分类分级工作保护,建立动态更新的资源目录体系。二是强化数据收集融合共享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模型,深入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及污染成因,增强大数据预测预判功能,为科学决策、精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预警、应急等能力。

3.5提升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并有着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因此,为达到更理想的环境监测管理效果,还需要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打造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因此,这就需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能够做好优质监测人才培训教育,帮助监测人员掌握环境监测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能够为后续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创建有利条件。但从我国当前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性人才的储备量仍然比较低下,除了做好人员的培训教育外,也需要做好优质人才的引进。期间,可同高校、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之后,在开展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时,可导入环境监测管理具体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方式,整理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执行期间的常见问题以及同时整理当前常见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并具体到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可制定相关专题资料。之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形成可行性方案,提供给人员实际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执行期间的行为标准和指南,积累有效经验,最终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

结束语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新时代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问题变得愈发紧迫。尽管各国在这方面均有所努力,但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模式仍在多数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只有通过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才能打造宜居的城市,实现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杨文,林细线,王垂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路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3(9):1-4.

[2]郭可可,陈光秀,郭振远,等.新时期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问题及对策分析[J].冶金管理,2023(7):24-26.

[3]吴晓波,徐丽伟.基于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融合的路径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