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具的有效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浅谈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具的有效融合

杨芳

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  学具  融合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等。它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与各个学科的有效整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进步。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学具——这个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小学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而研制的学习用具,却被许多教师所“遗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六岁至十二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学具,利用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具的巨大作用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发挥出它们的各种优越特性。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有充分的准备。而有的教师则认为预习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会觉得课堂乏味,影响听课的积极性。然而预习不只是学生对书上知识的浏览、勾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来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设置题单、网上收集调查、准备学具等,这些都会给课堂增彩。而学具则是教师会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如: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准备小棒,带着问题:10可以用10根小棒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19后面一个数为什么是20?学生认为19后面1个数就是20呀?没有为什么呀。这会让学生有探究新知的欲望;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准备样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各10张,20元5张、50元2张、100元1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践,体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换算;三年级上册《年、月、日》分小组调查某年每月天数,小组内的是相邻4年的,学生可能会在网上,或手机上的日历APP,或台历上查,这就是选择预习的载体不同。小棒、人民币、调查表等都是学生准备的学具,在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因此,我们教师要设计好“预案”,有目的的让学生准备学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

查阅资料、下载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课件,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也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更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要与学具相结合,借助学具,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年级加减法的小棒、计数器,认识人民币的样币,认识钟表的闹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几何图形面积、体积,学生自备学具,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当然,课堂中,学生不能沉浸在学具中,老师也要利用课件展示出关键之处,让学具和课件有效的融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三年级上册《克、千克、吨》课前学生准备了1枚1角硬币、500克(1斤)、1千克的一种东西。这些生活学具能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尺子”,去度量生活中其它物品的质量。这些要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来观察了解、体验感知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无法替代的。而在认识吨这个单位时学生无法准备东西,教师用PPT出示重1吨:1辆小轿车、班上40个孩子的重量,让学生感知1吨,从而去认识生活中的吨。这就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形象直观的学具融合中,感知并获取数学知识。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常常是比较困难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1cm

2 、1dm2 、1m2这3个面积单位是很抽象的,学生也容易与长度单位混淆。课前让学生准备了边长1cm、1dm的正方形。PPT分别出示1cm2 、1dm2的有关知识,再让学生感知1cm2、1dm2这两个面积尺的大小,从而延伸到生活中的面积尺:指甲盖的面积大约1cm2,手掌的面积大约1dm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5 dm2。1m2的学习是利用1块小黑板面积大约1m2,让学生感知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面积尺,感受4个学生手拉手围成的1m2的正方形能站多少个孩子:1排3个,站6排。再找生活中其它物品的大小:2张双人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1m2、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m2。找到并感知这些面积尺,学生就能用这些面积尺去度量其它物体的大小了。如此把学具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起到点睛的效果,学生也会类推、举一反三,脱离实物,变抽象为直观,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课后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课堂题型延伸的书面作业、网上作业(一起小学老师、一起小学学生)、查阅数学文化知识、数学小报、实践活动等。网上作业:教师布置后,学生在相应的APP上完成,教师可以网上看到每个学生完成情况,错题需要订正,如果不会改,可以看解题分析。数学文化、数学小报要查阅资料,学生可通过书本查阅及网上收集,而现在的孩子更多的倾向于网上查阅,方便快捷,效率高。如:《平年、闰年的来历》、《铺地绵》的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由来》……学生除了从课本的数学文化了解知识,网络也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收集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从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践活动大多需要借用学具来操作,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课后学生调查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等的价格,感知各种物品的价格适用什么单位;与家长玩换钱游戏、买东西的游戏。课后作业要注重学生动手、动口、实验操作,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具相结合,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教学,再到课后的学习,乃至师生的交流互动,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应用技术。学具促进手脑并用,和谐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但要大力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研究怎样与学具融合,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