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麻醉术中低体温保护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围手术期患者麻醉术中低体温保护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吴丽丽 刘希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第一济困医院)830001

摘要

患者术中最低体温低于36℃称为低体温,是麻醉和手术期间的常见问题。通过研究围术期麻醉术中患者低体温的研究进展,包括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等,认为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采取综合保温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有利于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麻醉术中;低体温;预防措施;护理

1.麻醉术中低体温造成的不良反应

1.1手术部位感染

术中低体温增加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率:低体温会使机体内的血管痉挛收缩,减少了组织的含氧量及灌注量。同时降低了免疫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抵抗外来细菌的效果降低及免疫作用减弱,造成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率增加。

1.2凝血功能障碍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受损,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出血。严重低体温患者由于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出现弥散性血管凝血,处理不及时易危及患者的生命。

1.3心血管功能障

影响机体心血管功能:低体温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现象。当中心温度降低1℃可出现寒战,加速心肌细胞的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血钾,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衰的现象。

1.4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体温会明显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导致脑部缺血及脑细胞功能受损,出现意识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变慢,影响机体的识别功能和运动功能。

1.5机体代谢障碍

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十多次左右,基础代谢率增加12%。低体温会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及血液凝滞度增加,易发生静脉血栓。低体温使基础代谢率降低,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延迟麻醉术后患者的苏醒时间。

2.麻醉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3.2.1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机体的器官功能的代谢率和器官发育成熟度不同,术后发生低体温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老年人(年龄>60岁)在围手术期麻醉术中更易发生意外低体温[4-5]。根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基础代相对降低,身体各部分器官慢慢衰老,神经反应系统较之其他年龄层,致产热量减少,易发生术中低体温[6]。

2.2麻醉方式因素

2.2.1全身麻醉

正常机体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以及多组织器官的共同协调,致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状态。全身麻醉下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神经系统功能、运动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2.2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抑制。麻醉药物造成外周血管扩张,使热量发散出去。相对较高的机体皮肤表皮温度对中枢体温调节系统刺激较小,产热量不够,患者体温易体温失衡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椎管内麻醉阻断了机体大部分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温度觉不灵敏,机体的温度调节如血管收缩、骨骼肌收缩等产热功能减弱,患者机体热量不够发生低体温。

2.2.麻醉时间

在行全身麻醉后,麻醉药物发挥药效,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功能等受到抑制;肌肉松弛、血管扩张,产热少,散热多,抑制体温调节功能。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指出,麻醉时间超过2h,低体温发生率增高。

2.3体位因素

术中患者头高脚底、头底脚高、侧卧位等体位摆放对体温的变化有影响,比如:抬高下肢会减低血管收缩的阈值,加快患者术中体温的下降。有研究发现术中患者头高脚低位低体温发生率为63.2%,未安置头高脚低患者发生率为3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环境因素

当手术室的室温低于患者体表温度时,患者身体的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向手术室环境内逐步流失。在外科手术过程中,为了手术效果,降低伤口的感染率,手术室室温较病房正常温度低;患者需要大面积的皮肤消毒,暴露时间长,皮肤的热量持续向外散发。

2.5输液温度

在患者被推入手术室的时候,手术室巡回护士会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输入平衡液体。而麻醉师则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液体的输入,防止患者体液的流失。一般的液体都不会被加温,甚至在手术室的温度下,液体会比常温温度低。液体通过外周静脉进入患者的体内,通过对流等物理机制降低患者体温导致患者低体温。

2.6人为因素

由于中国早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慢、研究思维未被完全普及、研究不够全面,手术人员对患者体温保护不到位。目前来说,医务人员保暖意识淡薄;术前、术中、术后的体温检测以及保暖措施不够;保暖设备不完全;手术室温度设置偏低等人文化关怀不到位的行为提高了低体温发生的概率。

3.围术期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3.1术前评估及心理护理

由于国人思维的传统化,对手术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担忧等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幅度大会调动机体神经的调节和心血管的反应,诱导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需要注重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1]。护士与患者面对面的聊天、目光对视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及对环境的陌生感,使心理因素对患者体温的不良影响最小化。

3.2调节适宜的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的设定的准则是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较高的室温会增加患者切口细菌的繁殖率加重切口的感染;较低的室温会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目前推荐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1~25℃[2]。

3.3术中核心温度监测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前提是,测量到患者体温低于36℃。手术前到手术后监测患者的体温可以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并及时进行保温措施。常规核心体温的检测方式是根据手术的性质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如口腔、食管、鼓膜、肛门等部位。研究推荐可在麻醉前1~2h即进行体温测量,并在术中连续或每15分钟监测1次,持续检测患者体温,做到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处理[3]。

3.4被动加温

正规的无菌手术台,无菌巾、手术衣的加盖可减少患者体表暴露面积,减少患者体表温度的流失。在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应用保暖性良好的东西遮盖非手术区域,若发生潮湿及时加盖无菌巾。对于患者体表的暴露,整个无菌区域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执行,注重无菌区域的密闭性[4]。

3.5集束化保温措施

由一名护士长和两位责任护士共同组成集束化干预小组,护士长负责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讲解,另外成员负责监测和纪律体温。小组成员要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基础上,针对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措施比如:使用升温毯、加热冲洗液、红外线辐射加温三种方式综合保温。

3.7输注药物

研究报道术前输注氨基酸可提高机体能量代谢,增加热量的产生,减少术后低体温的发生且不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有学者发现在手术结束后,静注氨基酸的患者体温比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的患者体温高了0.5℃,在其他时间点两组体温并无明显差异。有其他学者研究发现输注氨基酸并没有使患者核心体温升高反而降低,氨基酸的升温效果需要更多的、大量的实验[5]。

3.8医务人员意识的重视

根据研究调查,临床上的医务人员对于患者术中低体温保护的意识不够,不重视术前的体温评估、术中的体温监测、术后的体温保护。比如在未体表消毒前保温不够及时、衣服潮湿未及时更换等都是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医务人员需掌握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相关表现,监测患者体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4.小结

综上所述,术中低体温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机体凝血功能、心血管功能,引起代谢异常、寒战发生率增加,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的舒适感。建立预测模型可有效监测和调节术中体温,采取综合的保温措施,有利于促进病人麻醉苏醒,让病人更加舒适,促进术后康复。从术前的评估、术中的预防和保温、术后的评估和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多层次保护患者,且医护人员应树立起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史卓颖,张海伟,杜祥飞.全身麻醉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预测模型的建立[J].护理研究,2021,35(02):246-249.

[2]邢雪燕,涂淑敏,张欢,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PACU入室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J].麻醉安全与质控,2020,4(06):384-386.

[3]王一羽,高雪.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3):558-561.

[4]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J].协和医学杂志,2017,8(6):352-358.

[5]徐燕.基于因果分析的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15):1958-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