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教育电视多重身份的平衡发展

/ 2

浅谈我国教育电视多重身份的平衡发展

姓名:甘永平 王磊

单位:武汉教育电视台邮编:430000

在社会学中,角色丛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必然存在着多重的社会身份,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需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是一个角色的复合体,也就是角色丛。电视媒介机构在社会中运行,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影响,同样塑造出媒介角色的复合体,承担多重身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形成媒介的角色丛,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不同的身份,各种身份只有在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下,主体角色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教育电视媒介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宣传者、经营者、服务者等角色形成的角色丛,表现出多重社会身份之间的矛盾关系,各种身份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协调与平衡,教育传播理念正是各种身份平衡的支点。

一、  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教育电视:突出教育特色

教育电视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教育的特质,这种特质通过媒介定位表现出来。

教育电视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什么是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应该具有这些内涵:第一,在内容上是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第二,是人参与社会意识的过程;第三,这个过程是心理和社会两方面有机结合,是心理上情感和情绪的激发,是社会行为上的意识习惯思想的养成。如果只寻求心理情感的倾向,这种教育是空洞的;如果片面强调社会的倾向,教育就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1]。概括起来就是人在接受教育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是在自然发展的、充满乐趣的过程中,接受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

我国教育电视的特色应该是以各种题材的教育节目,为广大受众讲述人类迷人的故事,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艺术,启发人们的智慧,提高社会民众的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最终达到塑造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的目的。

1、坚守教育公共服务的传播理念。我国教育电视的角色定位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电视的主要目标,教育电视正是通过新闻信息、教育资讯、访谈对话、科技人文纪录片、综艺文化节目等各类教育教学节目,达到与目标受众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实现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和文化价值的接受与认同。教育电视的传播使人们的学习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学习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和职场,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人的社会化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

2、传播文化,讲述人类迷人的故事。所谓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媒介传播在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中起着推动和塑造作用,文化只有通过传播才能达到共享、产生认同、形成共同识或相似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媒介对文化的继承与传扬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地建构着社会文化,正如阿多尼和梅尼提出的媒介进行的符号真实的塑造,即对客观世界任何形式的符号表达(包括艺术、文学及媒介内容),大众媒介构建着社会文化景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更为教育电视讲述迷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话题,教育电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扬也在构建着民族文化的现实景观。

3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大众。知识是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从天文地理、人文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等组成了人类知识的宝库。电视作为服务社会生活的信息载体,传播知识与传承文化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教育电视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大众,这些人类知识的积累正是教育电视传播活动的多样化内容。教育电视传播更需要体现交流教育信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市民素质的教育传播理念,构建出鲜明的频道品牌形象,提升媒介的社会效益。

二、作为教育品牌经营者的教育电视:提升教育电视的影响力

品牌栏目对电视频道竞争优势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电视媒介竞争中,电视频道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品牌栏目,在此基础上带动一批相关栏目形成频道的品牌效应,从而提升频道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因此,打造品牌节目是教育电视频道形成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电视作为教育专业媒体,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需求是其价值追求,因此,教育电视的品牌节目应围绕教育这个核心,构建教育电视的频道品牌。

1、创新节目内容,彰显教育电视的节目品质。 青少年群体是教育电视的主要受众群,教育电视频道制作青少年喜爱的教育节目,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群体的收视习惯与收视爱好。教育电视在节目内容定位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类型受众的媒介需求与动机。教育电视台在节目生产过程中,如何突显出教育节目与其它频道的差异化,形成增长见识的差异化优势,是教育电视节目制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创新节目形式,塑造教育节目的风格。电视节目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节目形式必须按照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节目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来呈现。教育电视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传播活动中,教育节目的形式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联系在一起。随着教育节目内容的不断拓展,节目形式也必然向多样化发展,节目形式符合各种人群的收视心理与审美需求。

3、注重栏目包装,提升频道的认知度。所谓栏目包装是指根据栏目的内容和特点,对节目的形式要素进行的规范和强化,包括声音、图像画面、颜色以及节目的结构等诸要素。节目包装不仅是提高节目视觉效果的有现实方法,而且也是塑造电视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教育电视的品牌塑造应更加重视栏目的包装,通过外在化包装成为独立的节目单元,通过内在化包装形成独特的表现风格,优秀的电视栏目正是外在和内在包装的完美统一。

4、加强节目整合,树立频道的品牌形象。品牌栏目对于电视频道的品牌形象起着十分关键的带动作用,只有通过品牌栏目带动一批相关栏目,形成频道的特有风格,才具备频道品牌的效应。

三、作为社会服务者的教育电视:搭建公众参与的服务平台

丹尼斯麦奎尔在谈到媒介作用时,认为媒介社会整合功能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大众媒介具有在广泛大众中凝聚零散个体的能力,或是透过一套共同价值观念与信息,将新来的人整合进都市社群中,并促进认同的形成[2]

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在形成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电视媒介传播活动同样具有价值倾向,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1、教育电视从校园走向生活,营造教育的生活氛围。教育电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教育行业的专业媒体身份,教育行业相关人群构成了教育电视的基础受众群,也是教育电视开展服务的主要群体,教育电视通过教育服务活动,营造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氛围,巩固教育电视的主要受众群体。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各教育电视台打造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方式。

2、加强教育电视的横向合作,营造学习的社会氛围。从媒介功能角度看,教育电视是公益性很强的准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是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其传播活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益性的实现程度。因此,教育电视开展社会合作、提高传播效率,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既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媒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蒂娜·A.罗林格(Deana A. Rohlinger)著,刘建华、杭丽芳译《新媒体与社会》,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2023版。

[3]张宁著,《媒介社会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版。

作者:甘永平  王磊  

作者单位:武汉教育电视台


[1] [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 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翻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