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邹琳

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 辽宁 朝阳122000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2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31位:利培酮治疗)与实验组(31位: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结果。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利培酮精神分裂症治疗态度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药物资料为治疗的基础,利培酮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状态明显的阳性症状治疗中,该病患者饱受疾病折磨,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可逐渐影响患者治疗态度,致使患者自知力及治疗态度较为消极[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影响患者认知,通过改善患者认知水平以达到纠正其个体行为、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目的[2]。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62位分别行利培酮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患者中男16位、女15位,年龄值域区间20岁~45岁、均值(33.66±1.41)岁。病程值域区间在2个月~10个月、均值(6.76±0.32)年。对照组利培酮治疗患者中男17位、女14位,年龄值域区间22岁~47岁、均值(33.69±1.43)岁。病程值域区间在3个月~11个月、均值(6.79±0.34)年。统计学软件比较分析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精神分裂症两组一般资料后,各项数据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确诊精神分裂症且接受利培酮专科药物治疗。(2)研究中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征得患者及医院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1)排除接受过其他治疗患者。(2)排除合并器质性脑病患者。(3)排除难以正常交流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利培酮每次口服2mg-10mg,1次/日。

实验组参考对照组利培酮用法用量,并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治疗:(1)认知干预:询问患者对神精神分裂症的了解,基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谈话交流精神分裂症临床案例、播放疾病专家讲座视频、发放疾病宣传手册等方式弥补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点,使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病因、治疗转归,并基于病情相似病历,对自身疾病预后构建科学预期。(2)行为矫正,结合患者个人经历,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使患者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与立场思考自身行为是否恰当,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社交行为。此外,鼓励患者与他人交流,并在与不同个体交流的过程中训练自身沟通能力。

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情况,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22分)总分越高则受检者自知力及治疗态度越好,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100分)总分越高则受检者个人和社会功能越高,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210分),分值越高则受检者症状越重。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软件处理系统,(x±s)形式展示的数据,组间开展t检验方式进行系统校验;校验结果对比有差异时,表明统计学检验有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ITAQ问卷总分及PSP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ANSS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态度、社会功能及预后比较(x±s,分)

组别

n

ITAQ问卷

PSP量表

PANSS量表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1

12.52±1.45

19.32±1.37*

66.55±4.37

88.55±3.26*

97.25±4.53

46.53±3.51*

对照组

31

12.54±1.42

16.09±1.34*

66.52±4.34

75.65±3.23*

97.22±4.51

73.53±3.54*

t值

1.524

17.46

1.026

15.637

1.157

16.3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组内治疗前后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处于失业、失恋或离异状态,内心情感方面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仅管患者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但伴有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利培酮与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H1受体均有较高的亲和性,可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等多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生化异常代谢,但是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3]。患者可出现悲观、消极等治疗态度,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关注其负面疾病认知对个体行为造成的影响。认知行为治疗中通过向患者科普疾病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防止患者对自身疾病预后过于悲观,甚至逃避治疗,此外,通过情景模拟对患者行为进行纠正,并鼓励患者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沟通技巧[4]。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较于对照组均显著改善,同时预后效果好。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方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舒敏. 观察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症状的疗效[J]. 健|康必读,2019(22):122.

[2] 刘邦文,张金伟,王建锋. 利培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日常行为能力及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观察[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2):241-244,248.

[3] 马倩茹,牛飞,李元林.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5):973-977.

[4] 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等.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态度、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23,45(21):3279-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