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2

浅谈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对策

塔娜

锡林郭勒水文水资源分中心,锡林郭勒盟,026000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锡林郭勒盟的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违反生态规律,导致人与自然存在矛盾。本文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了应对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锡林郭勒草原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主要分为3个草原和1个沙地植被区;其中,东部草甸草原区面积239万hm2,占全盟草原面积的12.1%,集中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东部和东南部;中部典型草原区面积1.34hm2,占全盟草原面积的45.4%,构成本盟草原的主体;荒漠草原区面积283万hm2,占全盟草原面积14.4%;沙漠草原面积239.4万hm2,占全盟草原面积12.16%,主要包括浑善达克沙地、嘎亥额勒苏沙地和东乌珠穆沁旗的一些零散片状沙地。

1.2  气象、水文

锡林郭勒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7月气温最高,平均21℃,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平均降雨量295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 mm(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 mm,降雨多集中在7、8、9月内。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1700mm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 150 mm(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年日照时数2800~3 200 h,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130 d。地表水资源量54155.51万m3/a,地下水资源量346651.83万 m3/a,扣除灌溉入渗量和基流量水资源总量为357604.22万m3/a,水资源可利用量129105.97万m3/a,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8054.98万m3/a,地下水可开采量111 050.99万m3/a。

2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荒漠化现象严重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北部最大的绿色屏障,是“京北草原带”的主体,多年来一直有效地阻止了来自中亚草原和我国西部沙尘东侵,对于保持京、津、唐及整个华北地区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使草原不同程度地发生退化、沙化和虫鼠灾害频繁暴发,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生态系统受损的局面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到锡盟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也构成威胁,连年发生的风沙尘暴已波及到华北和首都。除基岩山丘区为侵蚀剥蚀地形而外,广大的高平原主要是风蚀地形,尤其是乌珠穆沁盆地和苏尼特盆地分水岭宝格都乌拉熔岩台地以西的地区,地处北极及太平洋风带的通道,又是地形的风口,因此风蚀极为严重。二连北东向风蚀大洼地,蚀深已达近100 m;南部的浑善达克——红古尔洼地是由风蚀柱地及碟状风蚀洼地构成;南部为风蚀堆积厚达50m,横卧阴山地前的浑善达克沙地,全为风蚀成因地形。

2.2  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

锡林郭勒盟地广人稀,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年主要降水的85%,主要集中在7~9月,其它月份降水较少。另外,地下水资源尚未完全探明,且地下水多数分布在南部、东南部,其中,白旗、太旗较为丰富,它们的地下水开采模数分别为1091 m3/km2和6.55万m3/km2。全盟农牧业主要以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农牧区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城镇工业用水以开采中、深层地下水为主。

3 解决的思路及对策

3.1  落实指导思想、加强思想引领

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于生态环境区域特征,把该保护的区域科学地划出来,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识别出来,守住环境质量底线,提高保护效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要坚持源头预防、系统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三是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管控。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因地制宜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的精细化管控,防止“一刀切”。四是要坚持明确责任、协调联动。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3.2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治理

根据锡林郭勒盟不同地区的特性,科学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林草种类和合理的种植密度,由于干早地区土壤水分得不到天然降水或地表水的有效补充,加之为保证林草生长而长期消耗和抽取地下水,在植被恢复中选择耗水低的抗旱树、草种植,并以水资源量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蓄水和径流聚集工程。开发与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材料、设施,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建设,保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有效修复。

3.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伟业工程,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当前形势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必须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强封育保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系统开发土地资源,大力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生态脆弱地区,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侵害。

3.4依法推进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边治理边破坏,人为水土流失严重,林草植被遭破坏。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不断增强群众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保护好现有植被,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生态修复示范区,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大力应用“3S”高新技术。使示范区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和推广的作用,促进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5  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

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加上人口的增长、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及经济建设中使林草面积减小、质量下降,涵养功能降低,水源日趋枯竭。草地退化严重,产草量降低。干旱、洪水、冰雹、泥石流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人居环境质量下降,这样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阻遏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总体发挥,切断了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力转化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封山禁牧,给植被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商锡跃 李清海,浅议节水措施在锡盟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内蒙古水利》杂志,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答记者问,2024

[3]李博 高培东等,乌兰察布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思路及探索,《内蒙古水利》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