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3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方法

陈贤平

浙江省桐庐县科技城未来学校    311500

摘要:审美教育可强化学生个人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使学生对美有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调动学生创造美的意识,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提供了有效助力。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坚持核心素养教育导向,提升审美教育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遇到的瓶颈,继而讨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朗读;多媒体技术;情境设置;艺术创作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作为教学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其所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美感,如古诗文体现了诗词韵律美,课内阅读展示了情感美、景物美,加强了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领会美学元素。在五育并举理念下,教师应加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合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审美教育渗透的途径。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语言的美。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遇到的瓶颈
(一)实用化倾向严重
    实用化倾向严重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观念的问题。有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它与应试教育相悖,难以切实操作,因而往往不重视和不主动进行审美教育的实施。二是教材内容的问题。部分语文教材内容较为功利化,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缺乏审美教育的元素和体现。三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体验的引导。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和考核,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的引导和培养[1]

(二)非语文因素冗杂

首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不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审美教育的接受度也不同。有些学生对于艺术和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对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往往持消极态度,导致实施审美教育时遇到困难。其次,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来支持审美教育的实施。缺乏良好的图书馆、音乐厅、美术室等设施,限制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审美鉴赏的机会。

(三)思维性教学欠缺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的实施往往停留在对作品的解析和鉴赏上,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造的环节。其次,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和考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同时,评价方式也往往以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2]

(四)教学思想缺少追求

首先,教师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缺乏对于审美教育的追求和热情,只是将其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缺乏对于审美教育的追求。其次,教师对于自身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够。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实施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鉴赏。然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往往缺乏对自身审美素养的培养[3]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借助朗读诱发审美灵感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有新的感知。同时在语文朗读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投入个人情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逐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元素[4]。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朗读来诱发学生的审美灵感,促进实施审美教育。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对于声音、语调和节奏的敏感性。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优秀的诗歌,进行精心的朗读演绎。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让学生亲自体验语言的美妙和表达的艺术。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给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朗读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强对于语言美的感知和理解。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通过选读和分析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培养对于诗歌的喜爱和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审美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江南春》中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临水山庄”“依山城郭”“迎风酒旗”“香烟缭绕的寺庙”“朦胧烟雨”联系在一起绘画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正确认识古诗朗读的韵律节奏,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七言律诗的韵律美感,并逐渐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的韵律美和景色美。学生自由朗读后由教师播放朗读音频,感受专业人士在朗读时所投入的感情,随后由教师带着学生再次朗读,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在江南春色美景的感受,体会古诗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在完成朗读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说出本首诗带给自己的美感享受,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在完成教学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行绘制一幅江南春景的手抄报,同时配上改编后的“江南春”,利用色彩描绘将学生心中的美景展示出来,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设置情境激发审美思维

教学情境的设计会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枯燥乏味问题,让学生深入情境感受语文阅读内容的情节变化以及故事走向,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审美思维。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优化情境设置模式,通过多样化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落实审美教育要求[5]。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艺术展览或文化展示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参观和体验。在展览中,学生可以欣赏艺术品、文化作品等,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品味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名胜、自然景观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对于历史和自然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情境,将语文美学元素融入生活实践,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美。

例如,在《桂花雨》中作者描述了桂花的形态和香气,而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通过描绘桂花雨的场景展示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个人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也可以为此设置生活化活动情境,将“一场桂花雨的邂逅”作为情境主题,教师为学生准备桂花,要求学生将桂花制作成为桂花饼或者其他物品送给小组同学作为礼物。教师可在教室内让学生模拟桂花雨,真实感受桂花飘落的情境,学生自行观察桂花掉落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对文章中描写桂花落下的场景进行扩写,将自己的美学感受融入其中,在提升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读写综合能力提高,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三)情感挖掘引导审美想象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传统语文教学过于理论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空间也较为狭窄。美是多变的,不同人对美的感知有存的较大差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会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美的意识和灵感。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挖掘。通过细读和分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对于情感的敏感性和审美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感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情感激发中进行审美想象。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创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个情感氛围中,教师可以提出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然后请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6]

例如,在《白鹭》一文中作者认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然而学生对于作者所描写的白鹭特点缺少共鸣,难以感受到白鹭骨子里如同散文诗一般的美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白鹭在不同场景下飞行的视频,展示白鹭站立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白鹭的特点进行观察,同时搭配上合适的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白鹭特点有直观认知。学生通过对比图片、视频以及文章阅读内容的方式,想象自己和白鹭近距离接触的场景,将语文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白鹭朴素、自然的美,即使普通、平凡,但是其仍具有独特的特点,外在无法掩饰白鹭的内在美,从而教师引申出普通人也拥有独特的内在美,在学生鉴赏文章的同时引出文章主题。
(四)增强氛围促进审美提升

审美情感的激发需要在一定环境氛围下才能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氛围生硬,学生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入鉴赏美、感受美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教师应注意对审美氛围进行优化,利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沉浸式审美体验,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审美环境[7]。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来营造艺术氛围。教室可以挂上优秀的学生作品、艺术品或文学名言等,以美化教室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艺术装饰物,如文学名著、音乐乐谱等,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来树立良好的审美行为和态度。教师可以展示自己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审美情感和认真态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和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包容性和欣赏能力。

例如,在《草原》的学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展示了草原的独特风貌,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草原美的感受,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其他有关于草原的音乐、艺术作品,并将其挂在班级内,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草原景象特点,同时也能够接受到审美熏陶。草原上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饮食、服饰、节日活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节日文化引入到课堂内,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使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族文化,在拓展学生审美认知的同时,增强其审美包容性,能够针对不同的元素进行正确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结束语:

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教育改变了学生认识和分析阅读内容的途径,突破了语文教学桎梏,让学生在美的世界内徜徉,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传统语文教学缺少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忽略了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也难以发现语文学习内容中的独特之处。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借助朗读、多媒体技术、情境设置和艺术创作等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提升他们的审美,促进学生个人审美素养的提高,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管光明.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3(04):25-27.

[2]杨梅.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天津教育,2022(23):156-158.

[3]黄小燕. 基于审美情趣培育的小学高段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 天津教育,2023,(15):183-185.

[4]沈丽华. 落实审美教育,凸显语文价值[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5):133-135.

[5]邵欣. 美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3,(10):191-193.

[6]于晓航. 小学低年段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体验的培养[J]. 小学生(上旬刊),2023,(07):22-24.

[7]钱颖. 品析文本,实现审美能力有效“突围”[J]. 山西教育(教学),2023,(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