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文化视角下园本课程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2

“牛城”文化视角下园本课程的构建

陈莲姿

福安市赛岐中心幼儿园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课题《“牛城”文化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FJNDKY2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基于“牛城”文化视角,依托课题《“牛城”文化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牛城”文化为源进行探索,以立足儿童为本,重视园本课程游戏化、生活化、趣味性,从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元活动、创设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园本课程构建。

关键词文化视角地方文化资源园本课程构建

我园地处赛岐镇,这里风景秀丽,因在耕种时代与牛结下的不解情缘,其间还有一段关于牛的传奇故事,所以被冠以“牛城”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多年来我园致力于将“牛城”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中,并依托课题《“牛城”文化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牛城”文化为源进行探索,以立足儿童为本,重视园本课程游戏化、生活化、趣味性,从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元活动、创设环境等方面进行课程建构,让幼儿在感知、体验、操作中理解“牛城”文化,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园本课程资源

   “牛城”文化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贴近幼儿生活,但教师在利用资源时往往直接选择投入课程中,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资源管理不到位,一些实物资源班级用完随意摆放或丢弃,电子资源存储零散,缺乏统一管理,因此,我们从建设园本课程出发,建立“牛城”文化课程资源库,实现开发、管理、共享,丰富园本课程。

(一)立足“牛城”实际,构建文化课程资源库

    在课题组的引领下,以教师、幼儿、家长为核心,通过走访、实地参观、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牛城”地域资源,收集资源信息。基于趣味性、适宜性等原则,筛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牛城”文化资源,如光饼、扁肉、煎包、拌面等美食文化,狮子头红色博物馆、赛岐暴动纪念碑等红色文化源,象环葡萄、水牛养殖地等生态文化,刘中藻、詹建忠、张白山等名人文化,再将文化资源分成物质和电子两类,存放于各资源角和网络共享平台资源库中,为教师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便捷资源。

(二)合理管理规划,实现资源运转共享

   将幼儿园的“小萌牛”创意坊、走廊、楼梯作为存放物质的资源角,不同资源分类利用材料橱、窗台、架子存放或展示。如,将牛耕工具存放在创意坊并布置成充满乡土特色的场景:牛耕田的犁、蓑衣、斗笠等,既能让幼儿真实触摸感受,又能开展表演游戏等。在窗台摆放幼儿利用各种不同材料、方式创作作的牛作品,每学期还会继续丰富、调整。电子信息资源从班级——年段——园级由下而上三级循环整理。班级教师将本班开展的活动材料整理成文档上传至年段,段长检查调整后按文化资源类别分类上传至园部共享平台,教学部门再检查审核,最后课题核心成员将不同文化资源从封面——卷内目录——资源内容整理成一份份文档,存于资源库中。电子文档资源及时保留,更方便查找和循环使用,实现资源运转共享。

二、开展丰富多元活动,助推园本课程实施

各班以主题活动形式实施“牛城”文化课程,随着课程深入开展,我们追随幼儿兴趣,以支持幼儿探究为目的开展课程故事,以多元活动,如,表演游戏、小主播活动等,将“牛城”文化融合于园本课程中,助推课程实施推进。

  (一)精彩课程故事,看见儿童成长

课程故事不仅体现幼儿的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让教师在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发现有意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1]我们及时捕捉幼儿兴趣,支持幼儿持续探究。如大一班主题活动“家乡的名人”,随着主题推进,幼儿对家乡名人充满好奇,教师与幼儿一起寻·名人、 知·名人、 悟·名人 、 绘·名人,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幼儿和家人一起探访名人故居、了解名人事迹,将名人优秀品质内化于行动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名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主、合作、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名人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的精神也逐步感染幼儿,看见了幼儿的成长,也看到教师观的改变。

(二)多元活动形式,支持新经验习得

    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多元方式呈现课程,支持幼儿交流分享习得新经验。在“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家乡名人刘中藻将军充满好奇和兴趣,在教师支持下,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商讨编排剧本,自主选择场地,绘制门票邀请观众。“小萌牛”剧场诞生了,孩子们为大家表演刘中藻将军舍身救百姓的故事,大家对家乡名人事迹有了更深的刻印。在每周2次播报活动中,大班幼儿向全体师生播报家乡名人故事等,以多元活动形式,支持幼儿习得新经验,让文化课程落地。

    三、打造可探究的环境,挖掘本土特色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与儿童的朝夕相处里浸润儿童的一生。[2]因此,我园充分利用户外共环境和班级室内外环境将“牛城”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入其中,让环境与课程实施相融合,让幼儿在本土文化浸润下进一步了解“牛城”文化内涵,提升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一)利用户外环境,开发本土文化活动区

我园合理规划户外场地,开发了种植园地、自然草地、小山坡等支持幼儿参与其中开展探究活动。“牛城”象环村盛产葡萄,为了让幼儿体验、感受、了解家乡葡萄,感受家乡生态文化丰富,我们和幼儿一起在种植园种下葡萄树,请种植经验丰富的保安帮助一起管理、养护,幼儿从发现葡萄树发芽、开花、结果,给葡萄树疏果粒、施肥,再到葡萄成熟、采摘、品尝,在探究中感受植物生长变化。在小山坡创设“三牛”雕塑,与“牛城”标志性建筑物“牛兜三牛”相契合,幼儿经常在小山坡游戏、运动,感受家风景的美;在户外投放石头、木块、木墩等低结构材料,幼儿发挥想象在地面自主拼摆各种形态各异的牛;在创意坊投放纸、笔、陶泥等,以水墨、陶艺等多样形式创作牛作品,开发集游戏、学习、体验、探究为一体户外本土文化活动区。

    (二)结合班级主题,创设本土文化特色区域

   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特色区域,推进主题课程实施和推进。如,大班开展“牛城美好‘食’光”主题活动,在班级创设“牛城”美食屋,邀请家长和孩子一包花饺、煎油饼、做麦芽糖、开展糖画活动等;在走廊美工区创设“光饼小作坊”投放玩具烤炉、竹簸箕、擀面杖、黏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家乡美食的制作方法与由来。中班开展“‘萄’你好玩”主题活动,利用葡萄树枝、藤蔓、叶子、幼儿制作一串串葡萄,在班级创设葡萄园场景、葡萄加工坊,幼儿在葡萄树下加工葡萄制品:“酿葡萄酒、制作葡萄干”等,在环境浸润下形成对家乡文化认同。

我园将立足儿童,基于儿童视角, 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构建“牛城”文化园本课程,让幼儿在认识家乡文化的同时提升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牛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园构建园本课程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我园将继续科学挖掘与利用地方资源,构建特色园本课程,让课程质量走实走深,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推进幼儿园办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小红.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热”的解析与思考[J].幼儿教育,2023(4):21

[2]林勤.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的现实基础和构建—以“了不起的船政学堂”主题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导读》,202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