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2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许银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224000

摘要: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环节,分析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分析,选取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入院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抽签法,将选出的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护理环节,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护理过程,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运用急诊护理流程。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相对较强,生活能力较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应注重急诊护理流程的开展与落实,提升患者护理水平,加快患者运动能力恢复 速率,为患者生活自理提供助力。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护理;应用

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产生,不仅会导致半身肢体障碍等症状,而且会伴有头痛耳鸣等现象,制约患者生活能力的提升[1]。该疾病治疗环节,常采用溶栓疗法,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水平。而急诊护理流程的落实,会对患者护理流程进行规范与协调,提升预检与生理指标检测等环节统一性,深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患者配合度,加快患者康复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患者分别置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比值为3:4,年龄介于38-75之间,平均年龄为54.68±3.26岁。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的比值为2:5,年龄介于39-76之间,平均年龄为55.01±3.12岁。对比分析两组基础信息,P>0.05。

纳入标准:选取首次接受治疗且患者家属同意参与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标准:剔除存在心脑血管疾病且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控制方法

行常规护理,对患者躯体症状进行分析,检测评估患者生理指标,提升患者安全性。

1.2.2观察组控制方法

落实急诊护理流程。首先,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建立个性化护理小组,加大小组成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培训考核工作,保证考核评价标准多样性,如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操作熟练度等,为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2]。其次,应注重预检的开展,监测患者生理特征等,确认患者病情进展,对患者实施抢救,及时挂号,搭建绿色通道,及时与急诊科等医生进行沟通,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血压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与此同时,应对患者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分析,向患者家属问询患者最近状况,如抗凝治疗等,确认患者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水平。最后,应立足于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引导患者开展穿衣等锻炼,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

1.3指标观察

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时,利用FMA量表,确定患者上下肢运动评分。

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时,应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即BADL,确定患者各维度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开展数据处理工作时,借助SPSS22.0,结合数据类型,如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开展不同的检验方式,如t 检验与χ2检验,若获得的P值小于0.05,说明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

由表1可知,观察组护理模式的利用,可有效提升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s,分)

组别

时间

上肢

下肢

观察组(n=35)

护理前

21.62±2.12

15.14±1.35

护理后

30.25±2.57

22.36±2.01

对照组(n=35)

护理前

21.68±2.08

15.22±1.28

护理后

25.35±2.18

18.28±2.14

t/P观察组(护理前后)

8.325/<0.05

8.039/<0.05

t/P对照组(护理前后)

6.584/<0.05

7.219/<0.05

t/P组间值(护理后)

9.262/<0.05

8.894/<0.05

2.2 生活能力

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相对较强,P<0.05。

表2 两组生活能力评分获得状况(±s,分)

组别

例数

进食

洗澡

修饰

穿衣

控制大小便

转移

行走

观察组

35

8.35±1.01

3.87±0.30

3.72±0.38

8.66±0.83

8.12±0.13

12.10±1.28

12.35±1.03

对照组

35

6.15±0.98

2.65±0.46

2.46±0.41

6.81±0.66

6.02±1.26

10.11±1.16

9.87±0.95

t

--

6.241

10.332

8.632

6.331

9.364

10.694

11.298

P

--

0.016

0.001

0.007

0.015

0.004

0.001

0.001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方法的利用,可有效加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速率,P<0.05。究其原因,护理人员会对患者基础信息进行分析,如影像学资料等,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完善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护理方法,并监测患者生理指标,保障异常状况的及时察觉,尽快开展护理干预,使得患者上下肢功能损伤度下降,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高,P<0.05。主要是因为急诊护理流程的落实,会将目光集中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对患者躯体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估,调整患者日常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保证训练强度适宜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4-5]

综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急诊护理流程的实施,会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评估,考量患者精神状况等因素,调整与改进护理策略,构建个性化护理方案,并严格遵循预检程序对患者进行检查,确认患者血常规等指标,在此基础上,搭建静脉通道,降低对患者血管等的影响,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茜,张晶,魏杭,等.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3,36(3):198-200.

[2] 范爱红.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1(38).

[3] 张卫延,隆国丽.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 2021,18(002):176.

[4] 陶琴,徐晓红,陈红.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96):007.

[5] 施维,赵佳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