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学模式改革等领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数字化赋能教学模式改革等领域研究

孟繁硕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市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赋能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下文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视域出发,探究适合中职院校教育的有效模式,以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领域;研究

引言

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职生所处的传统学习环境逐步发生变化,形成数字化学习环境。何克抗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数字化学习环境依靠多种新型数字技术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深刻影响着教与学的方方面面。

1数字化赋能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要求

增强内生动力是中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时代中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切入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点,是促进大规模个性化培养跃升、推动中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教师是动力主体,是“三教”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材是动力载体,是立德之基、育人之本,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养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教法是动力引擎,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字化改革是推动中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教育数字化时代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

教学资源建设的职业特色不足,系统性不够。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和产业培养技术型人才。针对当前岗位需求的快速变化,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不应局限在静态的图像、文字视频方面,而应依据岗位群的层次要求,明确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目标,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各类资源的系统化建设。但是分析当前中职院校数字资源开发情况,发现学校缺少资源的设计,部分资源建设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结合学习者的需求来整合资源。很多资源内容匮乏,降低资源的可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高质量实施;很多院校建设的资源库,主要为服务教学和实践,因此教学资源以文献资料、视频、课件等传统资源为主,虽然有利于教学情景的展现,但是缺少职业教育特色,资源与教学的关联度不足,影响资源的应用;很多学校为减少成本投入,在相关软件平台中购买教学软件,而这些软件需要进行再次开发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造成很多软件使用率不足;学校没有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引进数字化校园平台,造成数字化建设的深度不够,资源的质量难以进行专门的评价和管理,使部分开发的资源,难以真正融入教学中,无法建立起资源系统化开发的模式。

3数字化赋能教学模式改革等领域的策略

3.1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

“数字化+”课程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课程观念、教学方法和组织结构与数字化转型相融合,实现从传统的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的转变。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不仅打破了课程内容对传统纸质知识的依赖,还跨越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数字化+”课程用全新的视角重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把数字技能作为核心目标,把数字化问题纳入课程学习,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来丰富课程的实践活动。此外,课程设计还特别强调与现实场景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和互动式的虚拟现实学习体验。此外,教材资源具体反映和呈现专业课程内容,旨在解决职业教育中“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通过教材实现将“数字化+”课程具体化,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编辑、出版、应用流程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

3.2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互动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基于线下、线上双向教育沟通,完善中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机制。虽然,从教育服务定位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相比缺乏足够的教育趣味性,无法有效基于教师教学引导优势开展系统化教育布局,但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多元融合教育机制,能充分丰富当前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运用线上的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多元互动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在学习实践互动中参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在学习互动中了解自身学习不足,有效发挥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核心优势。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实践,应侧重于对教学实践互动内容、互动方法的创新,利用教师与学生教育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实现课程教学实践的多元内容循环,进一步提升中职院校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使中职院校课程教学能在线上、线下双向互补的支持下,加强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保证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实践前瞻性。

3.3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师素质提升

中职院校教师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提升育人能力、“双师素质”,努力成为数字化时代“四有好老师”。中职院校教师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教育数字化促进了教育组织的变革,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和控制者,而是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数字化时代,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学生越发重视对自身诉求的满足,成为了学习意义的积极建构者。知识观是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观念。技术知识是中职类型属性确立的学理基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了技术知识的更新迭代,中职院校所要实现的功能就是技术知识生产。学习观是关于学习者应如何学习知识的观点。数字化时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

3.4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实时掌握教师与学生的“数据画像”情况,实现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与形式的数字化升级,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专业运行数据的动态采集,分析专业状态,为专业升级及数字化改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的质量动态监控和跟踪改进、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等;建立数据平台上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每年的自我评价、偏差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方案;确立了学生个体的年度成长目标和成长计划,建立自我诊断的学生成长标准,形成了学生成长质量的年度报告,强化了育人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完善多维度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吸取各方评价反馈意见,实现评价的动态化,推动教育教学持续改进和优质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依托全新的数字技术产生的非结构性资源,为中职院校线上教育提供资源支持。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各大院校纷纷展开数字资源的建设,依托教学的现实需求,完成各类资源的开发。对此,需要中职院校联合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确定资源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依托优质的平台展开系统化建设。并建设资源保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完成不同类型资源库的建设。此外,多主体参与到资源建设中,使社会教育信息融入教学内容,为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提供资源支持,从而实现学校数字资源量的增加,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安冬平,许志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演变、典型模式与路向选择[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22(1):25-32.

[2]孙守勇,李锁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表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35-42.

[3]何磊,朱小平,李龙图.中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云中中职”探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