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邓珺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梗患者应用PDCA循环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1-2023.1期间纳入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0,常规护理)及干预组(n=40,PDCA循环法),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护理前,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及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情况好转,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可缓解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轻疾病影响,可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绞痛;PDCA循环法

急性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情况,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就会出现疾病症状,最典型的症状为心绞痛。该疾病的发病进展较快,患者容易出现心肌坏死或者心肌缺血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数据显示,我国心绞痛发病患者较多,且预后质量较差,死亡率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基于此,临床应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升预后质量。常规护理无法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开展护理干预,针对性较弱。PDCA循环法是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为主要框架的新兴管理模式,能够直接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将其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中,能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本文对纳入的80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1-2023.1期间纳入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0)及干预组(n=40),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诊断标准,参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3-72(56.83±5.29)岁,病程1-16(7.31±1.16)h;干预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0(56.27±5.64)岁,病程1-16(7.22±1.09)h,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可以比较(P>0.05)。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常规进行健康宣教,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药物。

干预组采用PDCA循环干预:(1)计划: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初步评估心理情况,并和患者开展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疾病认知程度进行初步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护理计划。(2)执行:护理计划中包含健康指导、生活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正确的用药方式,叮嘱患者应跟随医嘱用药,不可错误服药,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症状。叮嘱患者外出时应注意携带急救药物,避免心绞痛突发。鼓励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并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调整活动量。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3)检查:可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护理计划的不足,并给予纠正。(4)行动:加强护理计划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完善,在后续循环中持续开展。

1.3观察指标

(1)观察心绞痛发生情况。分别收集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生次数(每周)及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心绞痛发生情况

护理前,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好转(P<0.05),见表1。

表 1心绞痛发生情况比较(±s,n=40)

组别

发生次数(次/周)

持续时间(min)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3.61±1.06

2.57±0.65

8.26±2.17

4.69±1.24

干预组

3.53±1.07

0.74±0.20

8.43±2.19

2.59±0.58

t

0.336

17.019

0.349

9.702

P

0.738

<0.001

0.728

<0.001

3结论

最初PDCA是应用于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其循环包括计划、执行、改进等措施,以确保管理质量不断提升,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同样可获得良好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并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更好地控制疾病。

在本文中,对患者开展不同护理方法干预,结果如下:干预组心绞痛情况控制优于参照组。数据显示,应用PDCA可促进患者恢复。分析原因:应用PDCA循环法,能在患者的入院初期了解综合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时通过患者或家属反馈了解计划的优缺点,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护理计划的调整,及时改进护理计划,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整个循环环环相扣,不断优化工作结构、充实工作内容,确保护理的循环性,以培养患者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自我健康意识,加强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以及自我行为的管理,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从而提升依从性,完成疾病的自我控制,因此,本文干预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良好,而应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效果较差。

综上,对急性心梗患者应用PDCA循环法可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心绞痛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临床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高迪,钱梅.探究PDCA循环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z1):141-142.

[2]杨小芳,郝筱,张洁晶,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2):356-359.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4]于红静,黎婉婷,郭玮,等.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2):1899-1905.

[5]陆佳玉,沈旭萍,金晶."互联网+"康复运动在急性心梗患者术后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