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S在县级市医院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ERAS在县级市医院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张丽丽  顾玉英 沈瑛滢

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 研究ERAS在县级市医院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34例患者临床资料,在围手术期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观察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值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级别医院平均值。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实施ERAS护理,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ERAS护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功能;生活质量

瓣膜性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的疾病负担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只会增加。心脏瓣膜可以防止心脏四个腔室之间的血液返流,并维持血流动力学循环所必需的压力梯度[1]。心脏瓣膜病属于一种心脏瓣膜异常引起的心脏病,早期会导致患者心悸、气急、乏力和活动耐力下降等,随着病情发展,会引起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上采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但手术操作复杂,恢复时间长,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术后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围术期需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来提升预后效果。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颠覆了传统观念,在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外科、麻醉、护理和营养等多学科合作,优化护理内容,避免出现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速度。我院于2022年1月24日开展了本地区(县级市)首例心脏外科手术(二尖瓣置换术),本文通过回顾分析3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研究ERAS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34例患者,其中男性20人,女性14人;年龄在36-74岁,平均年龄56.58±10.45岁;手术名称: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17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4例。

纳入标准:经超声诊断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资料详细;积极配合护理。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存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史;手术禁忌症。

1.2护理方法

在围术期为患者实施ERAS护理,主要内容为:(1)术前开展心理护理和营养管理。患者入院后耐心沟通,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采用视频、图片、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对于疑问耐心解答,使其全面了解疾病相关情况。为减少心理应激反应,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想法和情绪,安排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士对患者针对性开展叙事护理等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心中压力,减少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关注患者睡眠情况,积极配合手术。根据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对≥3存在营养风险者邀请营养科共同制定营养管理方案并有效落实。同时向患者介绍以往治疗成功案例,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树立信心。(2)术后护理。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配置,现用现配;使用微量注射泵及专用通道,不可与其他药物共用;且在用药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合理调整注射速度,确保药物应用的剂量,在停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②心律失常观察与处理。术后常规心电监测,加强患者心律观察,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情况及时上报,遵医嘱给予胺碘酮注射液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并做好护理,有效控制心律,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减少心律失常诱因[3]。③抗凝药物治疗护理。瓣膜置换术后常规给与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口服时间因病情有所不同,需要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并给与合理饮食指导。若抗凝不足会引起血栓,抗凝过量又有出血的危险,因此需合理评估患者情况,制定抗凝药物剂量,并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龈、皮下和鼻出血、血尿等,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④心功能评估和活动护理。术后医护联合对患者开展心功能等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患者运动处方。术后1~3d,协助开展手腕关节和四肢的被动运动;术后4~7d,由被动运动逐渐转变为主动运动,开展卧式及坐式呼吸操训练;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开展床边站立、立式呼吸操训练、步行训练等,在训练中需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每次训练量以耐受为宜,心率<130次/分。⑤管道护理。术后保持管道通畅,加强引流液的观察,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做好气道净化护理,指导叩背、咳嗽咳痰、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等,定时拍背排痰,特殊情况下给予吸痰处理,确保呼吸道通畅。

1.3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数值越高表示心功能越好。(2)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评估表(QOL)评价术前和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LVEF、6MWT指标对比

经手术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LVEF、6MWT值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LVEF、6MWT指标对比

时间

LVEF(%)

6MWT(m)

干预前

44.24±3.24

194.75±10.26

干预后

68.29±4.53

412.38±54.57

t/χ2

15.037

34.758

p

<0.05

<0.05

2.2生活质量对比

术后1个月QOL评分为(92.16±2.48)分,术前QOL评分为(78.45±3.21)分,术后1个月显著优于术前(t=15.097,p<0.05)。

2.3并发症情况

经护理后,术后未发生心包填塞、出血、恶性心律失常、血管栓塞、压疮;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低心排(1例)并发症人数为3例,发生率为8.82%。

3.讨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有效矫正瓣膜病变,促进血流动力学恢复。但患者长期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手术风险较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使得患者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影响手术治疗和预后效果。因此在围手术期需给予有效护理来缓解不良情绪,减轻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本院对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ERAS护理,通过对病例回顾分析,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ERAS护理中充分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了健康教育,营养管理,使得患者对于手术有充分认知,并安排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士针对性开展叙事护理等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避免了术中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术后对于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加强了预防护理。为促进康复效果,医护联合根据心功能评估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早期开展功能训练,促进心脏功能改善,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赵雪睿,柴祥雪等[3]研究也显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初期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实施ERAS护理,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Aluru JS, Barsouk A, Saginala K, Rawla P, Barsouk A. Valvular Heart Disease Epidemiology. Med Sci (Basel). 2022;10(2):32. Published 2022 Jun 15. doi:10.3390/medsci10020032

[2]王娟,肖兴米,彭林敏,付仙兰,柳建.ABCDE集束化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谵妄和心功能的干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02):209-213.

[3]吴迪.优质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婚育与健康,2023,29(19):145-147.

[4]赵雪睿,柴祥雪.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0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