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汪勇

东川区人民医院神经/脊柱外科  云南省昆明市  6541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cage植骨融合术,对照组采用钛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结果:观察组颈椎高度增加长度、颈椎曲度增加角度分别为(36.57±1.41)mm、(6.34±1.50)mm,对照组分别为(36.25±1.62)mm、(6.40±1.65)mm,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13.62±0.98)分脊髓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12.07±0.81)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cage植骨融合术和钛板内固定术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脊髓受到压迫和缺血,从而引起了大脑的微循环变化,从而引起了慢性缺血缺氧损伤,预后差、致残率高[1]。如果采用保守疗法进行干预,不但效果不佳,还容易复发,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在改善病人预后、降低伤残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各种术式的减压原理、操作步骤及优缺点等均存在差异,所以在临床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不统一[2]。本研究选择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5-82(62.15±5.49)岁;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2-81(61.64±5.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定,确诊为脊髓型脊椎病的患者;②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③具有完整的医疗记录;④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进一步加重的;⑤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明显的颈外伤史者;②患有恶性肿瘤、颈椎病的患者;③伴有实质器官损害的患者;④无手术适应证者;⑤有精神意识障碍者;⑥中途放弃者。

1.2方法

对照组钛板内固定术:首先确定要融合的节段,保留上、下两个椎体的完整,并将需要减压的节段全部切除,同时将椎间隙扩大,在待融合节段的前面进行1.5~2.0 cm的切口。切断后纵韧带,露出减压节段的硬脊膜囊,再用合适的钛笼填充骨颗粒,植入骨槽,再用钛板固定。冲洗伤口,置入血浆引流,逐层闭合切口。

观察组cage植骨融合术:取病变节段前方的纤维环和髓核,撑开扩大稚间隙,清除椎间孔后方的纤维环,切除后纵韧带,充分减压,在试模中选取适当的cage填入骨颗粒后植入椎间隙内螺钉,冲洗切口,放置血浆引流,逐层闭合切口。

两组术后处理:患者需卧床3天,并进行5天的抗炎和脱水治疗,头戴式颈托护颈3个月,术后1年,前三个月每个月到本院做X片复查,此后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颈椎高度增加长度、颈椎曲度增加角度、勺脊髓神经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颈椎高度增加长度(mm)

颈椎曲度增加角度(mm)

脊髓神经功能(分)

观察组(n=25)

36.57±1.41

6.34±1.50

13.62±0.98

对照组(n=25)

36.25±1.62

6.40±1.65

12.07±0.81

t值

0.745

0.135

6.096

P值

0.460

0.894

0.000

2.2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并发症比较[n(%)]

组别

感染

神经损伤

螺钉松动

总发生率

观察组(n=25)

0(0.00)

1(4.00)

1(4.00)

2(8.00)

对照组(n=25)

1(4.00)

3(12.00)

4(16.00)

8(32.00)

1.020

1.087

2.000

4.500

P值

0.312

0.297

0.157

0.034

3.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又称为颈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颈椎的下段,即靠近肩部的颈椎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包括椎间盘的退化、骨刺的形成以及韧带的增厚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颈椎管狭窄,从而压迫到脊髓。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情通常是逐渐恶化的,患者可能会经历从轻微的不适到严重的功能障碍,症状可能包括颈部疼痛、肩膀和手臂的麻木或疼痛、手指的力量减退、行走困难、平衡失调等,这些症状是由于脊髓受到压迫而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3]。其危害和发生率很高,容易造成患者的脊髓功能损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不然会使患者的致残率和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入路仍未达成共识。

本研究中,观察组颈椎高度增加长度、颈椎曲度增加角度分别为(36.57±1.41)mm、(6.34±1.50)mm,对照组分别为(36.25±1.62)mm、(6.40±1.65)mm,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13.62±0.98)分脊髓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12.07±0.81)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上,通常采用cage植骨融合术和钛板内固定术,由于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受到严重的压迫,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脊髓功能的损伤会逐渐加重[4]。临床上,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诊断出来以后,要立即进行手术,避免延误手术的最佳时间,通过手术,可以缓解患者对脊髓的压迫,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为脊髓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颈椎的稳定性。颈椎外科手术的关键是完全减压、功能重建和结构重建,传统的钛板内固定术存在着手术创伤大、损伤多、稳定性差等缺点,而采用cage植骨融合术,不仅可以降低手术创伤,还可以保存更多的正常组织,而且可以保证病变部位的功能和结构的重建,并且更加安全[5]

综上所述,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cage植骨融合术和钛板内固定术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高士涛,王飞.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6):8845-8850.

[2]刘新权,陶志强,范少勇,等.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6):38-41.

[3]刘晓东,李晋虎,陈毅,等.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10):1002-1007

[4]郭雨霞,李春根,柳根哲,等.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1,31(4):317-323

[5]陈恩良.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20,(9):84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