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干旱对滇西南甘蔗产量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4

冬春干旱对滇西南甘蔗产量的影响分析

杨和艳1,李世成2,郑东明2,陈莹3,董有波4,林文根5

(1.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气象局,临沧677099;2.云南省临沧市气象局,临沧677099;3.云南省普洱市气象局,普洱66500;4.云南省临沧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临沧677099;5.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临沧677099)

摘要:使用滇西南蔗区1977-2022年降水量资料和甘蔗产量资料,干旱等级以《气象干旱等级》作为判定标准,以H-P滤波法分离出气象产量,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干旱年型及各类年型的减产率,得到滇西南蔗区甘蔗干旱灾损指标。同时得出:滇西南春季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多趋势,而保山蔗区则呈逐年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使干旱加重,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增多可能使冬旱缓和,保山蔗区则可能加重。干旱使处于成熟砍收期的甘蔗植株体吸收的水分减少,叶片过早枯黄或开花消耗糖分,特别严重时生长点死亡、蔗茎空芯,蔗茎含水量下降致使单茎重减轻,从而使产量降低。干旱使甘蔗出苗(发株)缓慢、不整齐且蔗苗纤弱,蔗叶发黄卷曲;严重时造成蔗叶枯黄、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干旱还引发螟害和黑穗病等其他问题。

关键词:甘蔗 干旱 产量 滇西南

云南甘蔗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甘蔗发源地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广西,是中国最重要的食糖生产基地之一。云南蔗区主要分布在临沧、德宏、普洱、文山、保山、红河、版纳和玉溪等8个州市。其中滇西南地区种植面积达全省一半以上。

影响滇西南甘蔗生产的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霜冻、暴雨洪涝、大风、病虫害等。其中干旱每年都有发生,是滇西南地区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广的气象灾害。因此,进行甘蔗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对甘蔗影响规律研究,依据气候状况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黄中艳[1]研究表明:云南干季雨水少,同时日照过多导致干旱缺水期过长(春旱尤其严重)其甘蔗主要生长季比桂、粤蔗区缩短 1.52.0个月。刘三梅[2]等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甘蔗株高净生长值整体呈降低趋势,其中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蔗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影响存在差异。傅美兰[3]研究表明: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从生长期一直持续到成熟期,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干旱还会进一步引发别的灾害,如引发病虫害等。李鸿博[4]等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需水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量较低,伸长期需水量较高。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干旱发生季节各不相同,干旱影响程度也不一样,而对滇西南地区甘蔗干旱的研究仍不多见。因此,开展滇西南地区甘蔗干旱研究,减轻干旱影响,对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含量具有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来源于滇西南临沧市蔗区8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普洱市蔗区景谷站、保山市蔗区六库站(六库站周边种植的甘蔗入榨位于保山市隆阳区的上江糖厂)1977~2023年2月(六库站资料始于1977年)实测记录。

(2)甘蔗产量数据

甘蔗产量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局、临沧市统计局。同时通过大田调查补充甘蔗干旱影响第一手材料。

调查内容和方法:在临沧市、普洱市景谷县、保山市隆阳区境内各选取1个调查点进行对比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甘蔗品种、受害症状、受害程度等。

1.2 分析方法

1.2.1 季节划分

四季根据气象划分法进行划分,即春季为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1.2.2 资料处理与分析

(1)干旱等级统计计算

使用滇西南蔗区1977-2023年气象资料,计算逐年逐月(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级等。干旱等级以《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5]规定为判定标准(见表1)

表1 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干旱等级划分表

等级

类型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月尺度

季尺度

年尺度

1

无旱

-40

a

-25

a

-15

a

2

轻旱

-60< Pa≤-40

-50< Pa≤-25

-30< Pa≤-15

3

中旱

-80< Pa≤-60

-70< Pa≤-50

-40< Pa≤-30

4

重旱

-95

-80< Pa≤-70

-45< Pa≤-40

5

特旱

Pa≤-95

Pa≤-80

Pa≤-45

(2)甘蔗气象产量分解

用H-P滤波法通过STATA软件把甘蔗产量分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6,7]。把趋势产量分离出来,单独考察气象产量,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Q = Qt+Qw                (1)

式中Q为甘蔗单位面积实际产量,Qt为趋势产量,Qw为气象产量。气象产量用下式计算:

Qw=Q-Qt                (2)

(3)聚类分析

使用干旱资料进行系统聚类[8]分析,得到干旱类型及其减产率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滇西南四季出现干旱的次数由多到少排列顺序为冬旱>春旱>秋旱>夏旱;重度及以上干旱只在冬季和春季出现过,而以冬季最多占93%,春季占7%;春季以轻、中旱居多,夏季只出现过轻度干旱,秋季以轻旱居多,中度干旱很少,无重度及以上干旱。因此,本文以春旱和冬旱为重点展开分析。

2.1 滇西南蔗区降水量分布情况

滇西南蔗区春季、冬季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匀,年际变化(降水变率)大(表2)。

表2 滇西南蔗区冬、春季降水量及降水变率

降水量因素

春季

冬季

临沧蔗区

保山蔗区

普洱蔗区

临沧蔗区

保山蔗区

普洱蔗区

平均值(mm)

196.3

166.7

163.1

52.1

52.2

54.5

最大值(mm)

412.1

332.9

336.2

214.9

155.5

196.4

最小值(mm)

61.0

43.7

25.1

6.1

4.3

5.1

平均相对变率(%)

17.9

19.5

23.3

111.1

91.4

107.4

2.1.1 降水量年际变化情况

滇西南春季平均降水量163.1-196.3mm,临沧蔗区最多,其次是保山蔗区,普洱蔗区最少,3个蔗区相差不显著;降水平均相对变率25.1-61.0%,普洱最大,保山居二,临沧最小。冬季降水量51.2-54.5mm,3个蔗区相差很小,降水变率91.4-111.1%,临沧和普洱蔗区超过100%。滇西南冬、春季降水变率大,出现干旱的几率高。

滇西南春季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临沧>普洱>保山;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增多幅度临沧>普洱;而保山蔗区则呈逐年减少趋势(图1)。春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使干旱加重,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增多可能使冬旱缓和,保山蔗区则可能加重。

图1 滇西南各蔗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图

2.1.2 降水量距平及其年际变化

春季降水量距平1998-2007年、2015-2016年正距平较明显,1979-1980年、1982-1984年、1986-1989年、2012-2015年、2019-2023年负距平较明显(图2)。

冬季降水量距平1982-1984年、1991-1993年、2015-2016年、2019-2020年正距为主,1985-1989年、1996-1997年、2001-2002年、2009-2010年、2012-2014年负距平为主。

图2 滇西南蔗区冬、春季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

2.2 滇西南蔗区气象干旱及变化情况

依据既定标准,统计滇西南逐月、季尺度干旱出现频率(表3)。

表3 气象干旱出现次数(次)

时段

各级干旱累积频率

中旱及以上累积频率

重旱及以上累积频率

特旱频率

临沧

普洱

保山

临沧

普洱

保山

临沧

普洱

保山

临沧

普洱

保山

一月

42

58

52

35

50

43

27

37

35

10

19

11

二月

45

50

35

37

45

24

27

31

15

15

23

6

三月

42

48

43

29

39

28

10

24

17

5

11

5

四月

27

34

43

10

21

26

0

6

4

0

0

0

五月

29

29

35

13

19

26

3

3

20

0

2

3

十二月

48

50

59

44

42

52

26

29

39

15

15

21

月平均

39

45

45

28

36

33

16

22

22

7

12

8

春季

27

34

30

6

11

11

0

2

2

0

2

0

冬季

39

48

39

24

31

20

13

16

15

8

11

5

从12月-次年5月逐月平均干旱频率来看,轻旱-特旱累积频率普洱和保山蔗区同为45%,临沧蔗区为39%。中旱及以上累积频率及特旱频率普洱蔗区最多,保山居二,临沧最少。重旱及以上累积频率普洱和保山蔗区同为22%,临沧蔗区为16%。

春季轻旱-特旱累积频率普洱蔗区最多,保山居二,临沧最少。中旱及以上累积频率普洱和保山蔗区同为11%,临沧6%。重旱及以上累积频率普洱和保山蔗区同为2%,临沧未出现。特旱频率普洱为2%,临沧、保山蔗区未出现。

冬季轻旱-特旱累积频率普洱最多为48%,临沧、保山蔗区同为39%,中旱及以上累积频率普洱最多为31%,临沧居次为24%,保山最小为20%。重旱及以上累积频率普洱最高为16%,保山第二为15%,临沧最小为13%。特旱频率普洱蔗区最高为11%,临沧居二为8%,保山最小为5%。

2.3 干旱对甘蔗的影响

2.3.1 干旱影响情况调查

2022年冬季至2023年春季,滇西南蔗区出现了明显的干旱。为了掌握干旱对甘蔗生长的影响情况,2023年4-5月,分次到保山蔗区、临沧蔗区和普洱蔗区进行干旱调查,收集第一手详实资料。

(1)2022-2023年冬春季滇西南蔗区气候背景

滇西南蔗区各代表站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降水量与常年相比为特少。有3个站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3~5少雨年,2个站为第9~11少雨年。气温偏高,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1~4高温年。少雨高温天气造成持续干旱,甘蔗生长受到明显影响。

(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甘蔗干旱大田调查表

调查日期

调查区域

区位

植期

发育期

甘蔗受旱症状

4.5

保山隆阳

山地

宿根

发株期

发株缓慢且不整齐,

4.5

保山隆阳

山地

上年秋植

苗期

大部分蔗叶枯黄,部分蔗苗枯死。

4.7

镇康蔗区

山地

宿根

苗期

蔗叶发黄同时出现螟害枯心苗;有少量黑穗病。

4.7

镇康蔗区

坝区边缘坡脚

春植

出苗期

出苗缓慢且不整齐

4.20

耿马蔗区

山坡地

宿根

成熟期

生长点死亡

4.20

耿马蔗区

山地缓坡

宿根

苗期

发株慢且不整齐,蔗苗长势较弱,出现黑穗病、螟虫。

4.20

耿马蔗区

山地

春植

出苗期

出苗缓慢且不整齐

4.24

沧源蔗区

坝区边缘坡地

宿根

成熟期

生长点死亡、蔗茎空芯。

4.24

沧源蔗区

坝区平地

宿根

发株-苗期

发株缓慢且不整齐,蔗苗较弱,有螟虫。

5.5

普洱景谷

山地

宿根

发株-苗期

发株不整齐、长势弱,白天蔗叶卷曲,并引发黑穗病和螟害。

(3) 调查小结

①2022-2023冬春季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较明显的高温干旱,影响较为广泛。干旱对山区的影响比坝区更明显,对秋植蔗的影响大,其次是冬植蔗和春植蔗。

②冬季气温高使甘蔗螟虫(虫卵)易于越冬,春季甘蔗苗期螟虫为害普遍较重。

③干旱使宿根蔗发株缓慢不整齐且蔗苗弱(缺塘多),蔗叶发黄卷曲,同时引发螟害和黑穗病。新植蔗出苗缓慢且不整齐,蔗苗长势纤弱。干旱特别严重的地(田)块,蔗叶枯黄,出现死苗现象。

④成熟砍收期的甘蔗,因干旱使甘蔗生长点死亡、蔗茎空芯。

2.4聚类分析

使用1977-2022年甘蔗单产数据,用HP滤波法通过STATA软件分离出气象产量。使用SSPS软件对逐年干旱等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把干旱类型初步分为5类,每个类型特征、实际单产和气象产量见表5。

表5 各类干旱年型特征表

类型

干旱特征

平均气象产量(kg/hm2

平均实产(kg/hm2

年份

1

冬、春季无旱

570.3

53711.3

1978、1983、1984、1990、1993、1998、2000、2003、2004、2007、2011、2016、2017、2022

2

春季轻旱或中旱,冬季无旱或轻旱

8.4

55360.8

1980、1982、1987、1992、1995、2014、2015、2018、2019、2020

3

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轻旱或中旱

-122.2

47691.1

1977、1981、1988、1991、1994、1996、1997、1999、2002、2006、2008、2009

4

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重旱或特旱

-465.0

52679.8

1985、1986、1989、2001、2010、2013

5

春季中旱,冬季重旱

-2958.5

39116.6

1979、2005

表中第1类为无旱情况,第2类气象产量为正值但接近于0,因此以第2类的实际单产为基准产量计量干旱减产率指标。因第3类和第4类存在共同特征:春季无旱或轻旱,故把第3类和第4类并为一类,第5类仍单独作为一类进行干旱减产率分析。最终把干旱减产率指标分为3级,1级减产率为0%,其特征为:①冬、春季无旱;②春季轻旱或中旱,冬季无旱或轻旱。2级减产率为1~10%,其特征为:①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轻旱或中旱;②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重旱或特旱。3级减产率为11~30%,其特征为:春季中度或以上干旱,冬季重度或以上干旱(表6)。从聚类分析结果还可看出,冬季干旱对甘蔗单产的影响较明显:冬季干旱使处于成熟砍收期的甘蔗植株体吸收的水分减少,叶片过早枯黄并开花消耗糖分,蔗茎含水量下降致单茎重减轻,从而使产量降低。冬季干旱还使收砍较早的宿根蔗发株、冬植蔗出苗缓慢,使秋植蔗苗期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表6 干旱减产率指标表

级数

干旱特征

减产率(%)

1

①冬、春季无旱;②春季轻旱或中旱,冬季无旱或轻旱

0

2

①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轻旱或中旱;②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重旱或特旱

110

3

春季中旱或以上,冬季重旱或以上

1130

3 结论

(1)滇西南冬、春季降水变率大,出现干旱的几率高,冬、春季干旱是限制滇西南甘蔗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滇西南春季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多趋势,而保山蔗区则呈逐年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使春旱加重,临沧、普洱冬季降水量增多可能使冬旱缓和,保山蔗区则可能加重。冬季干旱对甘蔗单产的影响较明显:冬季干旱使处于成熟砍收期的甘蔗植株体吸收的水分减少,叶片过早枯黄并开花消耗糖分,蔗茎含水量下降致单茎重减轻,从而使产量降低。冬季干旱还使收砍较早的宿根蔗发株、冬植蔗出苗缓慢,使秋植蔗苗期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冬春干旱对甘蔗生长及产量形成有明显影响,对山区的影响比坝区更明显;对秋植蔗的影响大,其次是冬植蔗和春植蔗。干旱使宿根蔗发株缓慢、不整齐且蔗苗长势弱,蔗叶发黄卷曲。干旱使新植蔗出苗缓慢且不整齐,蔗苗长势弱。干旱特别严重时造成蔗叶枯黄、生长点死亡、蔗茎空(枯)芯,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干旱还引发螟害和黑穗病等其他问题。

(3)甘蔗干旱减产率指标分为3级,1级减产率为0%,其特征为:①冬、春季无旱;②春季轻旱或中旱,冬季无旱或轻旱。2级减产率为1~10%,其特征为:①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轻旱或中旱;②春季无旱或轻旱,冬季重旱或特旱。3级减产率为11~30%,其特征为:春季中度或以上干旱,冬季重度或以上干旱。

参考文献

[1] 黄中艳.中国甘蔗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客观分析.作物杂志,2009,34(2):21-25

[2] 刘三梅,杨清辉,李秀年,等.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甘蔗形态指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南方农业学报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16,47(8):1273-1278

[3] 傅美兰.(《我国甘蔗主产区的甘蔗生产风险区划研究》.硕士学位.福建农林大学.2015)

[4] 李鸿博,蔡伟俊,谢雨彤,等.甘蔗新品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9,40(6):51-58

[5]中国气象局.GB/T 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气象出版社.2017.

[6] 葛道阔,曹宏鑫,张文宇,等.4种水稻气象产量分离方法的对比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 12):1~6.

Ge D K,Cao H X,Zhang W 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four methods for separating meteorological yield of rice[J].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e,2020,32(12):1-6.

[7] 魏庆伟,石俊峰,张亿博.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分离方法对比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9, 51(8):127~132.

[8]李湘阁,胡凝.实用气象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4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5004); 2023年云南省气象局科研项目(YZ202320)

作者简介:杨和艳(1981年生),女,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及管理工作。E-mail:39887064@qq.com

通讯作者:李世成(1967年生),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服务工作。E-mail:685018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