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常规护理与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3

对比常规护理与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唐益秋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  215501)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实施不同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样本,经摸球法分组常规组、分级组,均有34例,前组为常规护理,后组为风险分级护理,在2022年3月-2023年12月入选,评估内瘘功能和质量,统计并发症和满意率。结果:分级组有97.06%的内瘘成熟率,有97.06%的震颤感良好率,均高于常规组(79.41%、82.35%),P<0.05。内瘘优良率在分级组高于常规组,P<0.05。并发症率分级组低于常规组,P<0.05。满意率在分级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风险分级护理后可维持较好内瘘功能以及较高内瘘优良率,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而言并发症少、满意率高。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满意率;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影响;风险分级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被广泛用于终末期肾病的治疗,经导管辅助向体外仪器中引出患者的血液并实施净化处理,将净化后的血液重新输入到患者体位,该过程能构成肾脏替代机制[1]。透析过程中为保证血液流通质量需构建完善的动静脉内瘘,经此通路能降低患者透析难度,但通路建立后可能有内瘘功能障碍等事件,会降低透析质量,形成各种透析安全事件,需在透析期间关注各项护理服务[2]。常规护理一般会在透析前检查患者的内瘘,符合透析要求的前提下实施透析治疗,未能提前识别到透析危险因素,仍存在透析质量低的情况[3]。风险分级护理会对科室现有资源实施整合优化,全面考虑内瘘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透析的影响等,实施针对性的分级护理能提升内瘘质量[4]。故而,研究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样本,在2022年3月-2023年12月入选,旨在了解风险分级护理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样本,经摸球法分组常规组、分级组,均有34例,在2022年3月-2023年12月入选。常规组:透析时间跨度6-54个月,均数(30.38±5.67)个月;15例女,19例男;年龄跨度34-72岁,均数(53.22±6.18)岁。分级组:透析时间跨度7-55个月,均数(31.01±5.94)个月;14例女,20例男;年龄跨度33-73岁,均数(53.84±6.62)岁。两组之间,P>0.05。

纳入标准:①均有维持性血液透析需求,且治疗时间超出6个月;②同意研究;③短期内无输血史;④研究上报委员会后得到批准。

排除标准:①重度贫血者;②生存期评估后不足一年;③短期内有重大手术史;④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常规组:常规护理,此组需对穿刺点实施清洁,对血管杂音、震颤等信息实施精准鉴别,若出现内瘘并发症需为患者及时处理,并予以简单内瘘护理教育即可。

分级组:风险分级护理,(1)构建团队:由肾内科成员构成风险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实施风险分级的培训,使各成员掌握该模式的核心与内涵,查阅此前透析患者内瘘护理案例以及相关核心文献,为各透析患者制定合适的风险分级模式。(2)风险评估:查阅个人病历后收集危险指标信息,有超滤量>干体重的5%、基础病、内瘘失功史、体脂数等,根据风险信息的存在情况划分风险层级,共有高、低两个标准,制定各风险层级的标识卡并向患者发放。(3)分级护理:①低风险护理:此类群体需按1次/周的频率实施内瘘评估,透析24h后行内瘘热敷处理,热敷温度控制在40℃,禁止内瘘与水过多接触,局部若伴随渗血、红肿等,需为各患者实施按压处理。观察患者血管,在血管纵向皮肤位置涂抹软化药膏并充分揉按热敷,使患者血管能得到充分软化,透析时少食多餐,调整蛋白质、碳水的配比并实施低强度的运动,以此增强体质。②高风险护理:除低风险相关护理措施外需行多学科护理指导,提高内瘘监测频率至1次/3d,了解血管形态、内瘘流量、穿刺点状态等信息,透析后48h内需实施动态护理和宣教,除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外需结合患者饮食喜好,注意补充营养物质,监督透析期间的用药情况,动态观察患者血压,结合血压数据调整透析超滤量以及透析速度,避免较低血流量下诱发的血栓事件。

1.3观察指标

(1)内瘘功能,首先经内瘘成熟度实施评估,静脉血管检测后其直径超出0.6cm,桡动脉、头静脉等位置检测后其直径超出2.0cm,满足上述标准即内瘘成熟,否则为不成熟。其次经内瘘震颤感实施评估,根据听诊过程中的杂音音量划分震颤程度,共有五级,>II即为良好,反之则为失功。

(2)内瘘质量,①血管弹性良好,内瘘管径测定后不低于0.5cm,血流测定值不低于设定值,即优;②血管弹性较好,内瘘检查后可观察到硬结且直径未达到0.5cm,血流测定值和预定值一致,即良;③血管弹性一般,内瘘检查后可观察到硬结且直径为0.5-1.0cm,血流测定值小于预定值的5%,即可;④血管弹性较差,内瘘检查后可观察到硬结且直径超出1.0cm,血流测定值小于预定值的5%-10%,即差。优率与良率相加即优良率。

(3)并发症,有出血、内瘘狭窄、水肿等。

(4)满意率,肾内科制定百分制调查表,>90分层级标准为很满意,<60分层级标准为不满意,60-90分层级标准为较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中,t负责透析时间等计量资料的检验,X²负责内瘘质量等计数资料的检验,以()、(n/%)的表达方式实施计算,P<0.05有差异。

2.结果

2.1内瘘功能

分级组有97.06%的内瘘成熟率,有97.06%的震颤感良好率,均高于常规组(79.41%、82.35%),P<0.05。

表1内瘘功能(n/%)

组别(n=34)

成熟度

震颤感

成熟

不成熟

良好

失功

分级组

33(97.06)

1(2.94)

33(97.06)

1(2.94)

常规组

27(79.41)

7(20.59)

28(82.35)

6(17.65)

5.1000

3.9813

P

0.0239

0.0460

2.2内瘘质量

内瘘优良率在分级组达到了94.12%,该项内容在常规组仅有73.53%,即分级组高于常规组,P<0.05。

表2内瘘质量(n/%)

组别(n=34)

优良率

分级组

0(0.00)

2(5.88)

14(41.18)

18(52.94)

32(94.12)

常规组

3(8.82)

6(17.65)

13(38.24)

12(35.29)

25(73.53)

5.3142

P

0.0212

2.3并发症

并发症在分级组有5.88%的发生率,该项内容在常规组有26.47%的发生率,即分级组低于常规组,P<0.05。

表3并发症(n/%)

组别(n=34)

出血

内瘘狭窄

水肿

总计

分级组

1(2.94)

0(0.00)

1(2.94)

2(5.88)

常规组

4(11.76)

2(5.88)

3(8.82)

9(26.47)

5.3142

P

0.0212

2.4满意率

满意率在分级组达到了91.18%,该项内容在常规组仅有67.65%,即分级组高于常规组,P<0.05。

表4满意率(n/%)

组别(n=34)

不满意

较满意

很满意

满意率

分级组

3(8.82)

12(35.29)

19(55.88)

31(91.18)

常规组

11(32.35)

13(38.24)

10(29.41)

23(67.65)

5.7566

P

0.0164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流、弥散机制,此类措施能识别到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和其他多余的水分并将其清理干净,将清理后的血液再次传输到体内,能避免肾脏无法代偿对生命周期造成的影响[5]。终末期肾病患者需终身实施透析治疗,为提升透析便捷性和质量需提前为患者构建血管通路,其中动静脉内瘘较为普遍,内瘘建立后能预防各类透析安全事件,但若长时间使用内瘘长增加失功率以及内瘘障碍率,而多数患者未能识别到内瘘风险因素,致使患者在内瘘构建后存在较多安全事件,对透析造成较差影响[6]。常规护理较关注透析的顺利性以及内瘘的使用情况,忽视了内瘘使用质量。风险分级护理将资源整合作为基础,通过透析患者的个人信息判断其内瘘建立后的风险层级,此时实施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可更好的提升内瘘质量[7]

本研究中,并发症在分级组有5.88%的发生率,该项内容在常规组有26.47%的发生率,即分级组低于常规组,P<0.05。史萍[8]的研究中,并发症在观察组有4.26%的发生率,该项内容在对照组有19.15%的发生率,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即风险分级护理实施后可减少内瘘并发症。该护理会构建专门的风险护理小组,邀请各科室成员为透析患者实施多学科护理能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经培训可提升成员在风险分级护理方面的技能[9]。结合患者透析期间的各种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危险层级,其中低层级者可予以相对低频率的内瘘检查,对穿刺点实施热敷、按压等相关处理,并注意少食多餐、适当运动,满足该层级患者的护理需求,减少内瘘建立后的各种安全事件。高风险者则需增加内瘘监测频率,注意临床宣教,结合患者的血压信息调整透析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可使透析血流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对提升透析质量、预防内瘘并发症均有较好作用[10]

综上,风险分级护理可减少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使患者内瘘质量、功能均维持在较为优良的水平,能提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李娟迎,李静. 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9):143-145.

[2] 汤文琴,冯素娟,耿丹. 风险分级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对其动静脉内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17):127-130.

[3] 王丽,颜苗. 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5):91-94.

[4] 李倩,林雪妹,李天恩. 风险分级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7):106-108.

[5] 戴一楠. 风险分级护理模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J]. 药店周刊,2021,30(51):74-75.

[6] 李刚,朱彩霞,韩玉香,等. 风险分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3):85-87.

[7] 区向仪,蔡建,谢雪清. 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分析[J]. 妇幼护理,2023,3(5):1178-1180.

[8] 史萍. 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7):3023-3026.

[9] 刘玉. 风险分级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5):124-126.

[10] 张蓉,张婕. 风险分级的全程点式对接管理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自护行为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