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都书卫

华电龙口发电有限公司  2657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其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促进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推进,储能技术必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储能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存储;电网平衡;发展对策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然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制约,呈现出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其大规模并网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储能技术作为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手段,可在电网侧、用户侧就近配置,通过能量存储、转移和释放,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促进新能源优先消纳。当前,我国已将"新能源+储能"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加大了储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本文将重点分析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和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一、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新能源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其出力受光照强度、风速等自然条件影响,很难与用电负荷曲线相匹配。在电力负荷低谷时,风光发电出力往往远大于电力需求,造成大量弃风弃光;在用电高峰时,风光出力又可能无法满足负荷需求,需火电机组应急调峰,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1]。储能系统可在电力供大于求时蓄能,在供不应求时释能,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供需动态平衡。例如,美国加州安装了大量锂离子电池系统,在白天光伏发电出力高时储存电能,在夜晚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电能,大幅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又如,日本利用抽水蓄能电站调节核电及太阳能发电,使电网负荷曲线更加平稳[2]

二、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储能系统建设投资大,经济性较差

储能装置作为能量存储与转换的关键设备,其成本直接决定了储能系统的经济性[3]。当前主流的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锂离子电池等储能技术普遍投资强度高、使用寿命短,与常规发电相比缺乏经济竞争力。以锂电池为例,其度电成本高达2~3元,是燃煤发电的5~8倍[4]。高昂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抑制了电网及发电企业配置储能的积极性。加之储能盈利模式单一,难以获得投资回报,致使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面临挑战。虽然预计到2025年,锂电池成本有望降至0.6元/Wh以下,但仍难与火电等传统电源媲美。储能系统如何实现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的跨越式发展,是推动其规模化应用亟需破解的瓶颈。

(二)储能系统对环境及安全性的影响有待评估

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对环境及人身安全均存在一定影响。如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占用大量土地,改变区域地形地貌,施工期噪声、废水等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压缩空气储能利用地下岩穴或油气藏,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电化学储能材料如铅酸、锂电池等含有重金属元素,生产和使用过程存在污染风险;氢储能、液流电池中的电解液为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5]。然而,目前针对储能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比较欠缺,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标准和风险防控措施[5]。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储能设施的选址建设,引发公众对储能安全性的疑虑。因此,加强储能系统的环境与安全评估刻不容缓。

(三)关键储能材料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不足 

储能产业链涵盖材料-电芯/模块-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储能产业起步较晚,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以锂电池为例,日韩企业在隔膜、电解液等核心材料领域优势明显,在电芯制造和系统集成环节也具有先发优势。国外巨头通过专利壁垒、技术封锁,垄断了锂电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而国产储能企业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集成和管理能力不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极大削弱了我国储能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促进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大储能技术研发投入,探索低成本储能路线

技术创新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储能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开展储能原理、关键材料等前沿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围绕提升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核心指标,突破电池隔膜、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等"卡脖子"难题,实现储能材料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鼓励发展飞轮储能、超级电容、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丰富多元化的技术储备。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储能产业基金,完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储能技术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抓住"新基建"机遇,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发展提供公共创新平台。

(二)制定储能系统标准规范,加强环境影响评估

标准引领是推动储能技术应用的重要保障。应加快构建覆盖储能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储能材料、电池系统、并网接入、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参照能源电力设备的环保要求,细化储能电站建设及运营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强化储能项目环评管理。针对电化学储能的易燃、有毒、腐蚀性等特点,研究制定严格的安全防护、检修维护、应急处置流程,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储能设备溯源和事故责任机制,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同时,积极参与储能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储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储能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

(三)掌握储能材料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储能产业发展的命脉。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产业链关键领域部署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储能基础材料、电芯/模块、储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材料端,重点攻克高性能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量产配套技术,提升专用生产装备的工艺水平,推动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电池制造端,着力突破电芯设计及制造、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快动力电池向储能电池的创新转化,提高电池组的一致性、可靠性。在系统端,研发兼容多类型电池的标准化储能系统平台,提升柔性配置、即插即用能力,实现电网侧与用户侧储能的无缝对接。

结语

储能技术作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储能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突破储能材料、电池、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实现储能装备的自主化、产业化。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强化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为储能技术应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创新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促进储能与新能源、电力市场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新,吴世玮,解雨琪,李明洋.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蓄电池,2023,60(4):181-185+194.

[2]李其锐.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3(12):0020-0023.

[3]杜芳.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0(20):17-18.

[4]张枭雄.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0117-0120.

[5]李烨.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在新能源系统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