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复写在城市规划领域的衍生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形态复写在城市规划领域的衍生与思考

仲昭成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复写“(palimpsest)作为当下都市景观设计中强调的场所中各历史层次与当代层次的结合与共同显现,即可作为分析工具,也可以作为设计手段。强调为场地中各历史层次与当代层次的结合与共同显现和”旧“与”新“的辩证关系。在规划设计中,也在不同阶段出现同源不同径的相关思想理论:文脉主义;场所记忆;渐进式更新;"乡愁"等。理清相关理论内涵内涵,揭示新旧关系与关注要点,从而更好的为城市服务。

关键词:城市形态;复写;文脉主义;场所记忆;渐进式更新;乡愁

1.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间生产映射下城市形态与之发生变化,与自然遗产类似,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空间要素在城市内部留下特征化的印记,传统的城市肌理、街道走向、建筑布局具有同考古学、地质学一样的引证作用,通过空间载体将不同时期的物质与非物质特征展现出来,“复写”概念应运而生。

追本溯源,“复写”一词在最早出现是因为在为“羊皮纸的重复利用使不同阶段的书写痕迹呈现为可感知状态”,后续在景观设计中也被都市主义用来保留景观记忆的手段,它将城市内部的物质空间的演化过程类比为“书写过程”[2],同时将城市空间要素类比成为不同时间书写的文本片段[3-4]

在社会经济等快速演化发展的影响下,西方人文地理学倡导对场所记忆的保留,并在景观的表达中保留建造与生长过程。城市应该呈现过去和现在的“书写”痕迹,新旧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特有记忆[5]。同时,众多学者与设计师将场地设定为书写的档案(written document),奠定了定义与分析复写景观的语义(semantic)—意义(meaning)和句法(syntax)—结构(combination of signs)特点的基础,强调了语言、文本视角下不同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distance)与间隔(interval)的研究价值[6]

2“复写”的空间特性

2.1多元性

复写理论的核心概念为“层”(layer),强调不同时期之间的间隔性序列关系,这就奠定了从语言与文本学视角来说,复写对象是可解构剖析的。这种关系就造成了不同阶段特征之间与生俱来的多元化差异现象[7]。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是渐进、非等级性的,体现“原置—新置”对立且统一的关系之中[8]。这就在物质层面延续了城市历史,同时也在精神文化层面给碰撞融合、扬弃复兴创造了条件,形成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物质空间载体,如雅典、罗马、中国,内化基因,承载形成特有的公共记忆和场所感[9]

2.2  透明性

西方学者从哲学思想出发,将建筑视为一种文本观念,认为复写是解读其背后思维的一种方式,场地空间可通过碎片化的解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揭示全貌[10]。并强调其对内在映射个体的记忆、情感的反馈[11]。因此,复写是一种解读城市空间的有效手段,通过复写构建起城市空间和个体的感知通道,透明可读化其载体[12]

2.3互文性

互文是文学内容中,同属一个句子的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看似两个不同的东西,实际上相互呼应,互相阐述补充,实现文本的重解和更新。景观理念下,空间的多元层次如同文本的不同部分,不仅有各自的独立特征,还具有文本视角下语料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空间场所,相互映衬引证、吸收转化,形成多层多阶段的基因叠加态,这使得空间可以突破时间维度,展现更迭出特有的时空印记。

3复写作为规划设计方法启发与运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更新建设多以大拆大建为手段,外延式城市建设追大图新,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城市风貌也“千城一面”,蕴含这丰富传统记忆与社会情感的历史性场所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伴随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我国迈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也需要反思以往的方式方法,可以借用景观都市主义的复写思想,在场所空间的新旧轮换和记忆认同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3.1倡导文脉主义

文脉一词,最早也同样源于语言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含义逐渐延伸到更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从广义上来说,文脉是不同要素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有效拓展的链接属性。文脉主义在建筑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展示着特定场所的识别性,是现代建筑师们认为理应传承延续的基本要素,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方面,从更为宏观的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等角度来当做研究客体,从而再映射到城市之中。当下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变迁中出现的世界性课题,拯救富有集体记忆,维系地方文化认同感和传统活力的历史性场所已成为当下空间规划营造的共识。注重城市文脉,倡导城市文脉,即保留城市特色传承城市文化。

3.2保留场所记忆

记忆场所也同样是建筑理论中的基本要素(memory place),是特定群体共同承载的空间记忆和场所特征,主张打造具有认同归属的空间,形成显著的社会凝聚效应。记忆场所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建筑单体、广场、码头等微观城市景观,现在其概念也已经扩展到群体参与的公众氛围营造,强调社会参与、文化价值在空间的塑造作用。复写性规划在传承扬起的同时,也要发挥制度化作用,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3.3倡导渐进式更新

在经历了城市外延扩张背景下的旧区“推平”式的再开发,城市的“翻天覆地”往往带来的是空间秩序的差异混乱、社会文化的陌生隔阂、多方主体的利益冲突,减少盲目的大拆大建,不仅是为了合理利用存量资产,更是为了体现社会价值--以尊重既有空间的方式来改造城市旧区。现阶段,城市内部更新面临的更多是以居民生活条件改善需求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矛盾所带来的改造需求,与此同时,原住民的安置和利益维护同处在城市中心的高容积率、建筑高度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开发商难以盈利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更新改造方式缓解突出矛盾,渐进式更新应运而生。一方面,渐进式更新手段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存量资源,避免浪费,同时不大量外迁的方式,还能维系传统社会阶层、价值观等文化结构,营造邻里关系和谐。考虑到“复写”过程的特性,渐进式更新应从多方主体的利益分配制度与运作模式、工资参与与表达等方面强化,才能真正改善城市环境,正兴地方活力,优化使用存量资源,保存已形成的社会网络,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开发模式的重要手段。

3.4"乡愁"守望观营造

新型城镇化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愁”守望观,这本质上正是对城市复写的呼应,城市规划要转变以往大拆大建、割裂文脉的粗放式发展,转而要向以人为本、情感理性的城镇化转型,强调具有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如今,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后半程阶段,以往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而牺牲乡村的发展模式带来许多弊端,城市和乡村始终处于天平两端的对立面,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地位不平等,乡村一味的追赶城市化,追赶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其资深特色价值,如何在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等时代背景下,挖掘乡村自身独特身份,价值,从根本上实现乡村复兴,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当前乡村规划工作中尤为透彻的问题。“乡愁”守望观则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乡村应率先提升自身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彰显乡土文化本应有的特征价值,体现包含农业生态承载,和社会文化调节的双重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建筑,传统格局,发扬“乡愁”载体与民族文化之根的作用,明确城市与乡村的平等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半程的重要驱动力。

复写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重新定义历史的形状并塑造了文化。本文以复写为视角,力图揭示规划设计中结合“复写”含义的理论,重点强调多层历史机构在同一空间的平等显现和多元创新融合,揭示多元的分析工具与设计方法在当代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规划设计能从这一角度更多地关注新与旧,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与传承。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魏方,朱育帆.城市景观复写——从空间分析到设计途径[J].风景园林,2019,26(07):45-50.

[2]DANIELS S. Landscape, Image, Tex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PENDLEBURY J, SHORT M, WHILE A. Urban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he Problem of Authenticity[J]. Cities, 2009, 26(6): 349-358.

[4]DUNCAN J.S. The City as Text: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in the Kandyan Kingd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7.

[5]黄维,梁璐 , 李凡 . 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 [J]. 人文地理,2016,31(4):17-25.

[6]FERNANDEZ, TOMAS B. Traces of Time: Urban Palimpsest and Transformations[D].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