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检查科普小常识

/ 1

大便检查科普小常识

刘红梅

荣县新城医院,四川自贡,643100

大便检查虽然在公众认知中可能被视为不便提及的事项,但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项极为常见且至关重要的检测手段。通过这种检查,医生能够获取关于患者消化系统健康状态的宝贵信息,这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正常大便与大便检查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不再逃避大便检查。

一、大便检查的基本内容

大便检查通常包括外观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这些都能反映出消化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化学检查则可以检测大便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潜血、脂肪等,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出血或脂肪吸收不良等问题。而显微镜检查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大便中的细胞、寄生虫、细菌等微观成分,这对于诊断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常的大便是什么样的?

正常大便的典型特征是香蕉状的外形、柔软的质地和适中的颜色。在排便过程中,健康的身体不应感受到腹痛、里急后重或其他不适的症状。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每天排便一次是正常的,平均重量大约在100-300克之间。然而,这个数据仅供参考,因为每个人的排便习惯都可能有所不同。评估个人排便健康的关键在于观察排便后是否感到不适,以及大便的形状和颜色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IMG_256

三、大便颜色以及性状的改变有哪几类?代表什么?

1.水样或者粥样稀便:在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疾病中均可见到此症状,例如常见的急性胃肠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米泔样便:典型地反映了霍乱感染者的症状表现。

3. 黏液脓血便或单纯脓血便: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直肠癌等疾病中均可观察到此现象。

4. 冻状大便:这种现象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阿米巴痢疾,患者的大便主要以血液为主,呈现为暗红色且类似果酱的质地,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果酱样便”。相对而言,细菌性痢疾则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或脓血便。

5. 鲜血便:大多数情况下,鲜血便是由肠道下端出血引起的,可能的疾病原因包括痔疮、肛裂以及直肠癌等。

6. 柏油样大便:这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当血液在胃中受到胃酸作用后,发生化学变化,排出体外时即呈现出柏油样的外观。

7. 灰白色粪便: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胆道阻塞的情况下,由于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无法通过受阻的胆道进入肠道,因此大便颜色会呈现为灰白色。

8. 细条形状的大便:这在直肠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9. 绿色大便:这通常提示消化不良的可能性,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并留意症状变化。

10. 羊粪样大便: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和产妇等排便力量较弱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建议增加水分摄入,改善饮食结构。

四、大便的气味不同,意义也不同

1. 当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和直肠癌出现溃烂时,可能会散发出恶臭味。

2. 阿米巴痢疾可能产生明显的腥臭味。

3. 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后或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酸臭味。

五、大便检查结果解读

1. 红细胞:正常的大便样本中不应含有红细胞。若检测结果出现红细胞,这被视为异常现象,可能指示消化道出血、溃疡或痢疾等病状。

2. 白细胞:在大便样本中,白细胞的出现应极为罕见或仅偶尔可见。若检测到大量白细胞,这通常与细菌性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状有关。

3. 巨噬细胞:当在大便样本中检测到巨噬细胞时,同样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性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

4. 寄生虫:若在粪便样本中检测到寄生虫病原体,这明确地表明患者体内存在寄生虫感染。

六、大便检查注意事项

1.患者在采集大便样本前应该注意饮食。高纤维、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大便的成分和颜色,从而影响检查结果。因此,患者应该在检查前几天注意饮食,尽量避免摄入过多影响大便成分的食物。

2.患者在采集大便样本时应该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容器和纸巾,避免使用不干净的器具或手部接触大便样本,以免污染样本或引起感染。同时,患者应该在采集大便样本前上厕所前洗净双手,以避免将细菌或病毒带入肠道。

3.患者在采集大便样本时应该注意采集量和时间。一般来说,采集大便样本的量应该在5-10克左右,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同时,患者应该在采集大便样本后立即送检,避免样本在过长时间内发生变化或细菌繁殖。

总之,大便检查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健康信息。通过大便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便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要求,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