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务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地铁站务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

霍娜鑫   杨光  王斐  秦孟晨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出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运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高峰客流量大、专业系统多、技术复杂度高、运转强度大、运营环境封闭等特点,相应的应急安全工作更加复杂,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以增强应急处置和管理的韧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铁站务;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效果;评估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绿色环保、速度快、运量大、准时等优势著称的城市轨道交通已跃升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轨交通里程已超过9500公里,城轨车站5609座,客流总量超过190亿人次,车站日益拥挤;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强台风、强降雨、洪涝、山体滑坡等恶劣天气易发多发,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在智慧城轨的发展要求下,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急疏散系统的设计研究对提高城轨运营安全、提升地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应急演练需求分析

应急演练的需求来源应基于国家对公共安全的相关要求,同时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导向,深度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需求,并结合运营企业自身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分析。

应急演练功能体系的设计应以国家政策文件为导向,契合国家公共安全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9号),提出分区域组织设立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鼓励运营单位在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组织开展拉练式实战演练,特别是针对列车脱轨、列车冲突、接触网事故、列车火灾等具有破坏性的、运营单位不具备开展实战演练条件的专项演练项目。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应具备开展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线路、站场、相关专业设施设备系统、应急物资和安全防护设施等基础条件,具有采用三维场景构建、虚拟现实技术等建立的应急演练专用仿真系统。

应急演练功能体系的设计应以行业事故案例为参考,深度融合行业安全需求。应分析总结近年来行业内发生的案例事故,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来指导应急演练功能体系的设计。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可能呈现新的状态,且在早期修建地铁的城市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会在新修地铁的城市重现。应结合新技术、新形势对重大风险、关键设施设备故障等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运营突发事件,明确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并充分考虑应急演练预案的编制、演练和评估。

应急演练功能体系的设计应结合运营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安全需求。从运营企业自身出发,各运营企业根据线路运营特点不断更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方面需要对既有预案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新形式下不断出现的新状况编制新的应急预案,同时对不断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需求进行实际演练验证后评估,并加强应急演练。目前国内大型城市的应急演练依托于现有分散的实训基地进行,与运营环境存在差异;且面临着真实线路演练面临时间限制和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2地铁站务应急预案的制定

2.1基于实时数据的应急疏散策略

智慧地铁,作为交通系统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利用先进的传感设备、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手段,实现地铁系统的自主组织与判断。在应急疏散策略方面,研究高效的应急通信策略,如利用无线通信、广播系统等,及时向乘客传递突发事件信息和疏散指令,提高乘客的应急响应能力,基于实时数据的智慧地铁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高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首先,智慧地铁通过遍布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实时感知并收集地铁系统中各要素的状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乘客流量、列车位置、设备状态以及环境状况等。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这些数据能够迅速为应急疏散提供关键信息。其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地铁对收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集中、准确的分析与判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模式识别,系统能够预测并评估疏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为制定应急疏散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疏散策略的制定上,智慧地铁可以引入反向流策略,对疏散道路交通网络实施限行单向,尤其是接入安置点的路段,应设置全时单向,以减轻路网压力、提高疏散效率。同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疏散路径,确保疏散过程的安全和顺畅。

2.2火灾应急场景

(1)更新维护检索日常重要应急信息,如火灾应急机构、应急物资、应急相关子系统(如火灾报警系统FAS、环境监控系统BAS、视频监控CCTV)数据接入、应急预案管理等;

(2)事故信息实时监测、便捷上报,通过FAS主机报警或CCTV监控报警时,系统接收到数据异常报警信息时,根据BIM的空间分析能力,自动判断出事故发生地点,显示在大屏数字孪生模型中,自动发送给相应区域的值班人员进行现场确认;

(3)事故及应急指挥相关信息上通下达,值班人员确认事故信息后,系统自动触发对应车站的事故上报机制,将信息各层级传达;

(4)整合优质资源对事故处置进行辅助决策,系统根据事故上报基本情况以及接入的FAS、BAS系统实施监测数据、各项监测点位置数据、物资数据,自动获取事故影响区域内关键设备清单和可供调配的物资清单,根据事故特点推荐最佳应急预案,推荐人员疏散路线下达至值班人员和消防队长,辅助疏散乘客,各工作人员确认区域乘客是否撤离完毕,现场监控可辅助进行遗留人员捕捉上报,信息确认完毕以后,在系统侧实现业务流程闭合。

3地铁站务应急预案效果评估

3.1线网客运组织影响分析评估

各线路控制中心只能监测到本线路的行车、客流、设备数据,在非常态应急事件发生时,从本线路的视角去进行客运组织调整,因此,其调整方案未必能完全适应线网整体态势的需求。通过线网客运组织影响分析评估技术,实现了站在线网的角度、结合线网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分析结果,从全局分析客运组织调整策略。根据非常态下的实时客流数据、预测客流数据、现场视频信息、综合监视信息等辅助决策支持数据分析并评估线网客运组织影响,制定出适应全线网的客流疏散和引导方案,协助事发线路及相关线路的调度人员快速实施临时限流、封口封站、封闭换乘通道等措施,通过数字化指令下发给相关线路或运营公司生产调度,再由线路级下发给列车站级,要求予以执行和反馈后续结果。

3.2线网行车组织调整方案评估

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应急事件的发生,不但影响本线路的行车组织计划,还会对换乘线路的运营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大型综合枢纽站应急事件的发生,更会产生更大的连锁反应。各线路控制中心由于独立运营,均有各自的应急预案,平行组织之间的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会导致部分行车组织调整策略的局限性。通过线网级的行车组织调整方案评估技术,实现站在线网的角度对线路的运输组织策略进行调整分析,根据客流预测系统、线网仿真系统推演的预测结果,利用运行图编制系统,推演出相应的行车调整方案、运力运量指标、行车指标、列车衔接方案等。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能耗低、集约化、乘坐方便、安全舒适等优点,但其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也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明显、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破坏性和危害性较大、救援时间和难度苛刻的特点,处置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因此应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水平,降低应急事件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基于数字预案的应急处置流程构造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4):1967.

[2]薛文静,马谦.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应急准备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设备工程,2018(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