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浅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段坤、荀冲

浙江博世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摘要: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在解决涉及多部门和多要素的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为科学管理和精准治理提供支撑,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结构性以及根源性等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方式,结合具体的情况完善信息化水平,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重要性;分析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不懈努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共识。对于生态环境的信息化而言,是面向生态环境的决策和管理以及服务等工作方式,对数据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和治理以及开发等,这样可以不断的去促进信息化的技术和生态环境相互的结合到一起,保证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稳定的发展。此外根据信息化的方式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体系,促进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分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1预防突发性污染事件

近几年以来,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这类突发性污染事件影响广泛,扩散速度较快,在具体的治理环节有着极高的难度,如果控制不及时,也没有对其进行综合性治理,可能会导致其他的一些连锁反应出现,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毋庸置疑。因此让信息化技术充分的落实,融入现代环境保护中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污染事件发生之后的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应急体系,了解具体的污染情况以及污染问题的发展形势,制定出更完善详细的控制对策,让突发性事件得到更好的预防。

1.2助推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方式来做好环境的治理工作,让环境治理的效率得以提升。伴随着国家的进步以及对环保工作的认知提升,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中逐渐加大了探索研究的力度,政府方面也对各地的重工业产业区进行了集中规划,为其发展方向制定了可靠的方案,并借助信息化工作方式完成对重工业区域的环境保护,了解重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发现其中的问题,让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2.分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由于数据挖掘并不充分

数据是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关键,虽然已经获取了大量的环境数据,但是碎片化数据并不能够发挥出数据的价值,我国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并不是十分完善,数据对接困难、数据缺失、质量差等情况仍然存在,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也未达到新时代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导致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有效信息有限。信息系统新技术应用不足,智能感知与问题识别、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挖掘、溯源分析、情景模拟与预测评估、风险预警与应急决策等能力有待强化,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响应及时性和灵敏性欠缺,可能导致问题被忽略或延迟发现,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效性。

2.2由于共享机制不全面

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涉及多个业务部门,需要统一调度和统一领导,但是由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少顶层的设计,没有尽早建立共享平台和标准体系,造成工作碎片化、分散化,各部门、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信息难以互通,例如,污染源信息采集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整合程度较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2.3由于应用发展不均衡

由于存在重视程度和发展需求等差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在不同地区和部门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向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倾斜,一些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资金等因素,无法及时更新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影响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度。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以及应用水平差异化也非常明显,例如,因为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行政审批业务信息化进程相对较快,环境监测信息化也跟随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而快步向前,但是环境执法、监察等业务被工作性质、资金投入等限制,信息化水平明显滞后。

3.分析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建议

3.1加强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认识是工作的先导,要高度的重视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和生态环境信息化融合,业务部门需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信息化部门要深入学习环境管理业务,用信息技术引领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由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要转变政府单一主体管理思路,发展参与式、互动式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让社会公众、企业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

3.2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

一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不断的去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制定和统一规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数据分类分级工作保护,建立起动态更新的资源目标体系。二是强化数据收集融合共享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模型,深入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及污染成因,增强大数据预测预判功能,为科学决策、精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预警、应急等能力。

3.3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化人才队伍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涉及交叉学科,并且专业性很强,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深刻的认识,并且保证具有过硬的人员队伍,对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规划,通过国家级人才培育和海外优秀人才引进、特殊人才政策,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优化队伍结构;通过内部培训、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对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晋升、薪酬等方式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将人才培养作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不断地加大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结: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通过国家的政策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改革的快速推动之下,也是走过了探索和应用等多个阶段。从近年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约”,向着数字化、智慧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并适当超前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郭琪.刍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23,(15):160-162.

[2]朱江.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途径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3,(15):68-70.

[3]陈桢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4):25-27.

[4]刘红.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应用意义及实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4):34-36.

[5]魏凯,杨婕,马金凤.生态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技术发展问题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4):45-47.

[6]耿彦民.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策略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4):14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