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与实践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与实践探讨

叶修

身份证:321282199503191016

摘要:文章先对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进行概念定义。然后提出4条设计原则,即绿色设计和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原则,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原则和生态景观和环境美学相整合原则。从实践策略上看,本文提出了加大环保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等对策、加强专业维护和管理,以促进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实践发展。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设计

引言: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压力和城市发展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友好的市政公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既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又反映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和广度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定义,设计原则和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城市提供一种更健康,更环保和更可持续发展模式。

1. 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的定义

环境友好型市政工程强调全周期环保与资源节约,利用高效的技术与材料保证项目最小化环境影响。本项目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以管理与技术的创新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此类项目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责任于一体。

2.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原则

2.1 绿色设计与生态平衡

绿色设计是以降低环境负面影响为目的,以最小化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为手段,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该设计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在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废弃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可包括选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和降低污染排放。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是在城市环境中保持自然生态的均衡,确保建筑和基础设施与其周边环境保持和谐。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养护和生态系统干扰的减少。市政公用工程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与周边生态系统互相促进,达到资源共享、互惠关系,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2 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指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资源的占用,有条件地对资源进行重新利用。这一原则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如使用节能设备,优化供水系统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能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又能减少环境不利影响。所谓的循环利用,是指把废物或被废弃的材料转变为新的资源,从而降低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依赖。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时可通过设置废物回收系统和使用可再生材料来循环利用资源。

2.3 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清洁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它们的使用可显著减少环境影响和传统能源依赖性。通过在该项目中融入如太阳能光伏板和风能发电设备这样的清洁能源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能源消耗,并促进能源结构向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持续性的,可再生性的,不像传统化石能源一样会消耗殆尽而造成巨大的污染。

2.4 生态景观与环境美学的融合

除技术层面考虑外,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中也应重视生态景观和环境美学相结合。生态景观设计注重对城市建设进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与重视,并通过植被绿化,水体规划与自然生态恢复来创造出兼具生态功能与生态美的城市空间。这样既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又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中,环境美学的整合强调了美学价值的展现,确保建筑与基础设施与其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并与自然景色和谐共存。

3.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实践策略

3.1 加大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

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减少环境影响,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对此,政府和企业可加强协作,联合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开展环保技术开发。其中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新型材料的研发,节能降耗技术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的革新。普及环保技术也很关键。政府可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励企业采纳环保技术以及对先进环保技术用户给予相关荣誉和扶持。定期召开环保技术交流会议及展览活动能够促进环保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普及,带动更多的企业及组织采用环保技术,进而带动全行业朝着环保的方向迈进。

3.2 完善政策法规与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促进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实践发展,健全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可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明确环保要求与标准,以规范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与经营过程中环保行为。这些规定应具有可操作性、约束力,以保证各方面都能遵照执行,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同时激励机制又是促进环保工程实践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政府可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和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及个人积极投身到环保工程中去,促进环保技术应用与推广。

3.3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公众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的环保意识及行为会对城市环境改善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政府及有关机构可采取各种途径促进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通过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来增进大众对于环境问题的了解与认知。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环保知识竞赛和环保科普展览能吸引更多人参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另外,借助媒体平台、社交网络等方式宣传环保理念、激励大众环保行动、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的风气。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同样是促进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提高的关键所在。政府可建立环保志愿者组织以吸引更多对环保有热情的公众加入环保活动。例如:北京的“海绵城市”项目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的典型案例。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透性铺装等绿色基础设施,北京增强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同时为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政府利用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宣传“海绵城市”理念,鼓励市民参与环保实践,例如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截至2023年,已有数万个此类设施被改造和新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公众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海绵城市”项目,北京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效的环保实践参考。

3.4 强化维护与管理的专业化

要想保证环境友好型的市政公用工程能够长久运行并取得成效,就必须要加强对其养护管理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维护与管理团队能较好地确保工程设施正常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建立和完善维护与管理制度,是专业化管理的根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制定周密的维护计划、管理规范、明确责任分工、执行标准等,以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加强维护与管理人员培训与评价,提高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确保工程设施安全、平稳运行。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及装备,促进维修及管理高效、高水平。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实现工程设施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

结束语:通过深入探索和践行环境友好型市政公用工程,可以展望更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明天。这些项目既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又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给子孙留下珍贵自然财富。

参考文献

[1]代凌云.环境友好型水下修复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1,(12):130-134.

[2]陈雪.环境友好型海洋工程防污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船舶物资与市场,2021,29(10):7-8.

[3]黄敏.30余年技术沉淀,专注开发“环境友好型肥料”——访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重点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级农艺师王宗抗[J].中国农资,202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