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欣  杨娴

云南工商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650500 云南

摘要:新工科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高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问题。本文围绕“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实施与应用。通过对三种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工科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工科人才。然而,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工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工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实践。项目制强调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导师制则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与职业规划;导生制则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快速成长。三种制度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断增强,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然而,传统工科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问题。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然而,传统工科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最后,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工科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然而,传统工科教育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项目制实践教育的实施

项目制实践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通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项目制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是关键。项目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挑战性,能够充分体现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其次,要确保学生在项目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最后,要注重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2.导师制个性化指导的开展

导师制个性化指导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与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导师制个性化指导的开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通过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其次,要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导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最后,要注重导师制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导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3.导生制团队协作学习的推进

导生制团队协作学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快速成长。导生制团队协作学习的推进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导生选拔与激励机制。选拔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导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导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导生应定期组织学习小组活动,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后,要注重导生制与项目制、导师制的有机结合。通过导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和协助,促进项目制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通过导生与导师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导师制个性化指导的效果。

四、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选取了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专业进行实证研究。该校以项目制为核心,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多个实际项目,由行业企业提供实际项目课题,并派出专业人员作为项目导师。同时,学校推行了导师制和导生制,学生在入学时由学院安排导师,并建立起长期的导师-学生关系,在学术、科研和职业规划上得到全方位指导。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该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这些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为该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短缺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新工科教育强调实践和创新,需要充足的实验设备、实践基地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然而,许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仍然有限,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高校,由于经费限制和地域条件,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加困难。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大挑战。新工科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但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中,缺乏对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同时,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具有新工科背景的教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限制了新工科教育的发展。

此外,项目制、导师制和导生制的实施也面临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难题。例如,在项目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如何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导师制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导师选拔和激励机制、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以及如何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导生制中,如何选拔优秀的导生、如何培训导生使其具备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以及如何确保导生制的长期有效运行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新工科教育还需要面对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的问题。尽管新工科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家长、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新工科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这可能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影响新工科教育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制、导师制、导生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高校需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制度设计并加强社会宣传与引导。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报.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视角[J]. 高教探索, 2021(08): 47-52.

[2]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夏远景. 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Z3): 43-45.

[3] 王硕旺, 洪成文. 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1): 68-71.

[4] 胡文龙. 工程项目为基础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1): 65-70.

[5] 陆国栋, 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20-26.

作者简介:张欣,1990年7月,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云南工商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娴,1988年1月,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云南工商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