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浅谈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纪平

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11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但也由于历史原因,祖先沿袭下来的文化、工艺已消失。加上商品社会进程的加快和人们追求新鲜潮流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被束之高阁。近些年,国家日益强盛,中国已在世界丛林中崭露头角,于是在国家的领导人的号召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接触建筑行业较久的设计师,就从笔者角度聊一下这个话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  现代建筑  影响 传承 思考

1空间与秩序

院落式和园林式是传统建筑最常见的两种布局方式。

传统的院落式民居有着明显依次递进的空间关系,庭院与建筑由浅入深,明暗交替,变化富于节奏,这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房间日照、通风,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庭院作为过渡空间承前启后,保证建筑群的延续性。例如地处安徽的绩溪博物馆就采用了传统的院落式布局,通过保留的古树设计庭院,进而结合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布置展馆、组织流线。

园林式布局更具有自由性,流线更迂回,空间以小见大,移步换景,通常应用于小型的私家花园。借鉴园林的游线以及造景手法,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苏州博物馆。建筑师贝聿铭祖籍苏州,基于其对园林的特殊情感和体验,对苏州博物馆进行量身设计,建筑整体设计手法现代简约,采用经典的几何造型,材料选择上仍然传统建筑的灰泥、石材、瓦片等,色彩和肌理富有江南风格。贝老曾经说过:“中式园林包括三个主要元素—水、石和植物。” 苏博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由于建筑主体并未采用传统复杂的线脚,片石的山景和宜人的水池便能凸显出来,简约之中仍能体现中式意境的深远含蓄。

2借景

    借景手法主要应用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尤其是明清时期,古人寄情山水又依赖城镇的生活便捷,俗话也说“大隐隐于市”,名人雅士便在城中辟一处天地,享山林之乐。

   《园冶》一书曾写道:“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对于营造特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建筑师在传统造园手法中汲取灵感,从人的视角出发,与周边环境融合、互相渗透,加强类似庭院空间的设计。由此建筑空间被赋予更多层次,除去功能属性的使用空间,不具备使用意义的场所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供人休憩、茶饮等停留空间,景色可供人欣赏更使人驻足;建筑入口、转折处等重要节点,可通过景致烘托其文化氛围。

    景观与建筑的结合不仅会丰富人们的使用体验,从技术层面来说也可以给设备管线增加隐蔽空间,减少其对外立面的影响。

3材料与工艺

传统建筑常采用就近取材的方式,木、石、砖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木材便于加工,有较好的韧性,但受潮朽烂、干燥易燃、虫蛀等原因也使木材不能长久保存。因此常见传统建筑石材应用于建筑底部作为柱础、槛石、台明,一方面可以抵御潮气,另一方面作为基底增强稳固性。

现代建筑中混凝土、钢材是最常见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和可塑性。传统的木材作为结构主体在一部分小体量建筑中采用,成本较高。混凝土在经济性、实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若追求传统木梁架的美感而采用明造,对于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水、电、暖来说,管线的设计无疑是一项挑战。

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建筑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传承也是我们面临的严肃课题。近些年随着对传统工艺研究的深入,改良的古建筑技术逐渐应用在新建筑的营造中,夯土墙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文润阁外立面采用的就是改良的夯土墙,这也是传统技术一次成功的尝试。

4现状与思考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迅速传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了解。如今人们惊叹于祖先的智慧,对古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传统文化街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地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形成了街区各异的风格,例如开封、洛阳,曾在宋朝时代繁盛无比,因此一般以宋式建筑为主。另外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式合院,以江南地区白墙灰瓦的风格为代表。这些建筑通常外立面沿用古建筑民居的形制,空间布局上以现代的手法设计。

    当然也有留存至今的古建筑、古民居,大部分为明、清两代的产物,除部分原生态条件较好的可修葺、复原之外,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无法恢复原貌。一些近代的民居在历史、艺术、社会等方面被评估价值不高,加上地方开发程度有限,也鲜少人问津。

如今新兴的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设计结构框架,主体相对厚重。由于不再采用大木作,为追求形似,外立面裸露的构件用现代材料外包,其表面石材、木材的色彩、肌理以新型涂料仿造或者相应的材料贴面,缺少木结构的轻盈通透。一方面单纯地仿造传统建筑的外壳,有形无意,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和革新;但另一方面,在使用体验上,其具备了古典的文化色彩,空间利用率、舒适度相对更高,更具经济性,同时可以满足防火、抗风、抗震等安全方面的要求。

5结束语

我们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没有本土文化的背景依托,建筑物的地域特征会慢慢消失。当代社会,建筑师会付出更多精力对场域进行思考,避免过去的千城一面。传统建筑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的形成取决于气候环境、历史背景等各方面条件,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如今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对传统以及乡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突破点,营造出充满特色的“新中式建筑”。无论是陶渊明南山下的小院还是名门望族的高墙府邸,建筑过去一直体现着主人的精神、品味与生活态度。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也将给建筑师关于未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冰,肖建秀.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建材·装饰,2022(001):000.

[2]贺倩.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江西建材,2017,(03):26.

[3]孙勇.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55.

[4]单霁翔 .传承中国百年建筑精神,弘扬全球现代建筑界的中国风[N].北京青年报,202310-09(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