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3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

吴小云

身份证号码:340824198408280827

  摘要: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

  引言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乡村整体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建设和完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揭示了其间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文章深入探讨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阐明了前者在促进后者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和影响力。最后,本文针对前期分析中指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关于强化和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建议和策略,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1.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1 现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的努力下,已收获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农村供水工程的显著改善与供水能力提升:随着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大力投入和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造和新建。各类水源地保护、水厂扩建、管网延伸等工程相继完工,使得农村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供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通过采用先进的净水技术和设备,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了更多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饮水难的问题。

  (2) 农村河道治理成效显著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着重整治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恢复和保持河道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功能。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河岸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农村河道的行洪能力得到恢复和提升,减少了洪水对农田和村庄的危害。此外,经过治理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动植物种群恢复,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地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3) 农田灌溉设施的逐步完善与灌溉面积增加:农村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成果。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等项目,农田灌溉系统如灌渠、泵站、喷滴灌设施等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和更新,使得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得益于此,农田灌溉面积显著增加,有效灌溉率大幅提升,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产量的稳步增长,又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的农田灌溉设施也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农村供水工程的问题与挑战:在许多农村地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依然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部分农村供水设施老化严重,且扩容升级滞后,导致供水能力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或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水源保护不力、净化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部分农村地区的供水水质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对居民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农村河道治理的困境与困扰:农村河道治理虽有所进展,但部分河道的生态环境仍然堪忧。有些河道因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因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此外,农村河道的防洪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原因包括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等自然因素,以及沿岸违章建筑侵占河道、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这些问题导致在汛期时,农村地区洪水风险加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 农田灌溉设施的瓶颈与局限: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部分农村地区的灌溉设施覆盖率较低,仍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尚未纳入灌溉体系,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面积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其次,现有的灌溉设施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效率不高的问题,如灌溉方式粗放、输水损失大等,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高效节水型发展路径。

  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1农村供水工程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完善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新建和改造供水设施,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充足、安全、便捷的生活用水,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饮水难的问题,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充足的水源供应也为农村社区的公共卫生、家庭清洁、家畜饲养、农业灌溉等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提高了农村社区的整体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2.2农村河道治理对乡村振兴的生态支撑

  农村河道治理是恢复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清理河道、修复河岸、恢复湿地等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对农村社区和农田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营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能够为农村旅游业、渔业等产业提供优质的自然资源,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的动力。

  2.3农田灌溉设施对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作用

  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效的农田灌溉系统能够确保农田在干旱季节或水源匮乏时期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稳产增收。这对于巩固和壮大农业基础,稳定乡村经济基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投资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持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面临着投资不足的严峻问题。尤其是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力量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独立承担大规模、高品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使得很多必要的水利工程和设施改造项目难以立项或按时推进。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领域的优惠政策,导致这些地区在筹措建设资金时遇到重重困难,进而影响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另一方面,除了资金短缺之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资条件、技术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也都相对匮乏,这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缺乏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支持,加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不足,使得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等方面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制约了农村水利设施的服务效能和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以及地区间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面临更大的自然和技术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局面。

  3.2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确实暴露出一系列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部分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建设与管理失衡状况,表现为过度侧重于初期的项目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运营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这种“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轻维护”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期效益和生命力。

  具体来说,在一些地方,由于对水利设施的长效管理和维护重视不足,导致在项目建设完成后,缺乏常态化的检查维修机制和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使得水利设施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及时的保养维护,设施老化、破损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效能发挥。一些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农田灌溉系统、供水工程、防洪设施等,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出现了严重的功能性退化,甚至完全丧失了原有设计功能,无法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此外,由于资金投入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及对水利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投资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过度集中于建设初期的大额投入,而在后期运维阶段经费不足,致使建成的水利设施无法得到应有的维护和更新,大大缩短了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缺乏对水利设施管理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也使得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管理维护的重要性,进而加剧了设施损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长久效益和持续服务能力,我国亟需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既要重视前期建设,更要强化后期管理维护,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充足的资金保障、严格的质量监督以及专业的运营管理队伍,确保每一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都能得到有效的建设和持续的维护,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3.3技术创新不足

  在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技术创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当前我们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节水灌溉技术和水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就节水灌溉技术而言,虽然我国已经在农田灌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和应用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传统的漫灌、淹灌等灌溉方式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而新型的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尚不广泛。这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而言,尤为重要。

  其次,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尤其是一些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欠缺,废水直排现象普遍,这对农村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不足,例如低成本的小型化污水处理设备、生物净化技术、农田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4.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4.1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机制。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扩大建设规模,又要关注提升建设品质,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的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及水资源供需变化带来的挑战。

  4.2加强设施更新与维护

  针对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中存在的老化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更新改造,以全面提升设施的功能性能和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对现存的、年久失修或技术落后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更新改造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对灌溉系统、防洪设施、供水设施等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更为节能、节水、高效的设备和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村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完成改造或仍在服役的水利设施,务必强化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设施养护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设施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地运行。这包括定期进行设施检查、维修保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建立设施运行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设施运行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因设施故障导致的服务中断;同时,加强设施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责任意识教育,提升其对设施日常管理和突发情况应对的能力。

  此外,还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农村水利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远程监控、智能诊断、精准调度等功能,以最小的管理成本换取最大的设施效能。通过上述多方位、立体化的更新改造与维护管理措施,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4.3完善管理体系

  在体制层面,应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水利部门、使用者在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同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巡查检查,建立健全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施长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此外,还需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农村水利设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持久和稳定的作用。

  结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为此,需要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布局和完善管理体制,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黄浩,李浩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J]. 水利研究,2021,42(2):118-128.

[2] 陈晓,王军,张伟.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J]. 农村经济,2019,4(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