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3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肖红霞

湖南宏晟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410000

摘要:土壤修复工程设计作为解决土壤污染的关键手段,涉及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治理等。本研究围绕土壤修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探讨,包括物理修复(土壤洗涤、热脱附)、化学修复(化学凝固/稳定化,化学氧化还原)以及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经过实地考察和风险评估,我们确定了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并据此制定了合适的土壤修复计划,这包括确定修复目标和选择与组合技术。最终通过监测和评价来保证修复的效果符合预期的目的。该研究为土壤修复技术提供系统性分析和实践指导,目的是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高效科技支持。

关键词:土壤污染;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

引言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不但影响着土壤自身健康与生产力,而且给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带来极大威胁。面对各种类型的土壤污染物,如有机、无机和放射性污染物,有必要采用高效的修复方法以恢复土壤的自然属性和功能。本论文以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为重点,论述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生物修复几种技术在土壤修复工程中的运用及效果,并着重指出修复工程设计中现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意义。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方案以及严格的修复过程及效果监测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健康的发展,对于保证食品安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土壤污染类型及其特征

1.1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是土壤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污染物来自于人类的大量活动,其中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和未处理污水的排放。此类污染物的多样化涉及石油烃,多环芳烃,农药,溶剂和多种有机工业废物。有机污染物深刻影响着土壤环境,这些污染物不仅会使土壤自净能力下降,而且可能会通过食物链积累而威胁到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一些有机污染物分解时可转化成危害更大的次级污染物使土壤修复变得更困难。

1.2 无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是土壤污染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及金属类物质,例如铅,汞,砷,镉及某些非金属无机物,例如氟化物,硫化物等。其中大部分污染物来自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有矿物的开采和其他活动。无机污染物积累到土壤中会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并对其肥力及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因具有不可生物降解等特点,一但污染就会在土壤中长期存在,这对土壤修复提出巨大挑战。在处理无机污染物时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例如采用化学固化和电动修复技术,以降低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1.3 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在土壤污染中属比较特殊的类型,主要来源于核能生产,核武器试验,放射性废物处置不当及放射性物质在医疗及工业上的应用。铀,钚等放射性物质及衰变产物沉积于土壤,不但会影响土壤质量及生态平衡,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或者直接暴露给人类健康带来放射性长期危害。放射性污染物因其长半衰期、高穿透性等特性,在有效控制与修复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需结合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技术,例如使用隔离技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传播,使用特定微生物与植物生物修复以降低土壤放射性物质活性与浓度等。

2.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关键技术

2.1 物理修复技术

2.1.1 土壤洗涤

土壤洗涤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物理修复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使用水或化学试剂作为洗涤剂,通过物理作用力(如搅拌、振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进而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该技术尤其适合治理受有机物与无机物双污染土壤。根据污染物性质及土壤情况,可选用不同洗涤剂,例如表面活性剂洗涤有机污染物效果更好,酸性或者碱性溶液洗涤重金属及其他无机污染物效果更好。土壤洗涤技术具有处理速度高、可处理土壤量大、可根据具体污染物定制化等优点。

2.1.2 热脱附

热脱附技术是将土壤升温至某一温度后,用热能促使其污染物挥发或者分解而实现净化。这项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某些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例如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等。热脱附既可直接就地完成,又可挖土后在具体设施内完成。热脱附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可实现污染物去除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高度污染土壤的治理。另外,处理后的土壤很多时候可直接进行回填而不需要外运以降低处理成本。但热脱附所需设备多,耗能比较大,在治理大体积和低浓度污染土壤时可能不经济。同时,对于热稳定性污染物,如重金属,热脱附技术无法有效去除。所以在热脱附技术的选择上,需要对土壤污染具体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其中包括污染物的类型,浓度以及土壤特性,从而保证修复工作经济有效。

2.2 化学修复技术

2.2.1 化学固化/稳定化

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添加剂与污染物反应使之变成更加稳定的形态,降低污染物流动性,溶解性或生物可利用性等。该技术多应用于重金属和其他无机污染物土壤治理。本实用新型采用化学固化-稳定化处理将污染物阻隔于土壤颗粒内或者转化成低毒性化合物,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给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化学固化-稳定化工艺中常用添加剂有水泥,石灰,硅酸盐及磷酸盐。这些添加剂与污染物在土壤中反应生成稳定结晶体或非溶解性化合物达到污染物稳定化目的。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成本比较低廉、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但化学固化-稳定化技术亦有其局限性,例如添加剂可能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肥力及植物生长等。

2.2.2 化学氧化还原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引入强氧化剂或还原剂,直接破坏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从而实现土壤修复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染料和农药的治理。化学氧化还原工艺常用氧化剂为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常用还原剂为亚铁盐及硫化物。化学氧化还原方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显著减少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这一技术具有高效的处理能力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此外,这项技术具有高度的操作灵活性,不仅可以直接在现场进行处理,还可以与其他土壤修复方法相结合,以实现最优的修复效果。但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在实践中还应注意某些潜在问题,例如强氧化剂会危害土壤微生物及植物、还原剂使用会带来二次污染等。所以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者还原剂以及对使用条件及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保证修复效果及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氧化还原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污染物性质,土壤条件以及目标修复标准等因素,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策划,才能达到高效安全修复土壤的目的。

2.3 生物修复技术

2.3.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对土壤污染物进行降解,改造或稳定。该法核心是筛选或培养能针对某一污染物高效降解的微生物并通过微生物的自然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使有害污染物变成对人体无害或毒性较低的物质。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各种有机污染物,例如石油烃、多环芳烃和农药等,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稳定某些重金属的能力。微生物修复的实施方式多样,可以直接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施加特定的微生物(生物接种),或者通过调节土壤环境(如pH、温度、湿度)来激活土壤原生微生物的降解活性。

2.3.2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又称为植物修复,是通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特殊能力来去除、转化或稳定化土壤中的污染物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植物可通过自身根系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吸收,累积,也可通过分泌物质作用于土壤环境来促进污染物降解。此技术不仅适用于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的修复,也适用于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的处理。植物修复关键是选择适宜植物种类。耐污染本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特定污染物吸收转化能力强等特点,受到重点关注。植物除了对污染物有直接的吸收与累积作用之外,还能通过根系分泌物质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活性等作用,间接地促进污染物降解。植物修复操作简单,费用低,美化环境,但是修复周期比较长,而且处理污染物的能力也比较有限,一般适合污染程度比较轻场地的修复。植物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土壤污染状况,植物种类选择以及修复植物管理与养护进行精心策划与监测,才能保证修复目标得以完成。

3.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应用

3.1 现场调查与风险评估

3.1.1 污染源识别

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初期,污染源的准确辨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该工艺包括受污染地区历史活动,已有工业布局,潜在污染物排放源等综合考察与分析。确定污染源既包括向土壤直接释放的污染来源,又包括经大气沉降和水流携带的间接途径入土污染。通过对历史资料,卫星影像,地形地貌等进行采集与分析,并对区域内部工业与农业活动进行记录,可建构污染源初步肖像。另外,通过与本地居民,企业以及环保机构的沟通,通常可以获得潜在污染源方面有价值的资料。实地勘察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土壤颜色变化,植被生长状况及水体状态的观察,可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及可能污染源。污染源的确定为后续污染物种类与浓度测定,风险评估及修复方案选择等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土壤修复工作针对性与有效性。

3.1.2 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测定

在识别出潜在污染源后,下一步就是准确地测定污染物类型及浓度。这一环节对评价土壤受污染程度,风险水平和制定相关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了土壤样本,并采用了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原子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化学分析手段,能准确确定土壤中各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测定工作不应仅仅着眼于表层土壤,而应向不同深度发展,以便综合评价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另外,鉴于土壤中污染物可能存在化学转化,吸附及迁移过程,有必要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质地等物理化学性质加以分析,以便更加精确地评价污染状况。

3.2 土壤修复方案设计

3.2.1 修复目标的确定

设计土壤修复方案时,明确修复目标的建立是第一步,其直接影响后续修复技术选择与实施策略。制定修复目标要以污染状况综合评价为依据,并考虑到区域环境标准,预期土地用途及经济和社会因素等。修复目标一般包括将特定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法规限值之下,降低污染物对生态和健康的风险,修复土壤功能和生产力。在制定修复目标过程中,需要与地方环保机构,社区代表等利益相关者交流,以保证修复目标达成能符合各方预期和要求。比如对一块被期望改造成住宅区的工业用地进行土壤修复的目标会更加倾向于排除健康风险和保证土壤质量达到居住用地标准。而且对未来仍作为工业或者农业使用的土地来说,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具体污染物的治理以及对土壤生产力恢复。

3.2.2 修复技术的选择与组合

在确定了修复目标之后,下一步关键的工作就是选择并结合合适的修复技术。该筛选过程需建立在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物特性,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宜的修复技术,不仅需要能有效地实现修复目标,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比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因素。修复技术选择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例如,在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时,采用热脱附或土壤蒸汽抽提技术或许是最佳选择;但对重金属污染可能会考虑采用化学固化-稳定化或者植物修复技术。很多时候单一的技术很难达到修复的目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该组合技术的战略不仅能够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给出更加综合的方案,而且能够通过各技术之间相辅相成的效果来提升修复效率并降低成本。在修复技术的选择与组合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技术执行的时间框架,经济成本,地区环保法规及对地方社区与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等因素。

3.3 监测与评估

3.3.1 修复过程监测

修复过程监测作为土壤修复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保证了修复活动按既定计划完成,并对修复策略做出了及时的调整,解决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监测内容包括修复技术实施状态,污染物浓度变化,土壤和周围环境条件动态,修复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等诸多方面。在进行过程监测时,首先要制定一整套详细的监测计划,其中要明确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指标和相应分析方法等。如实施生物修复,其监测计划可包括对土壤目标污染物浓度,修复植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定期测试。实施物理或者化学修复技术过程中,监测重点可能集中于修复设备运行状态,处理效率及修复过程污染物迁移转化等。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指导修复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时分析监测数据可及时发现修复中存在的污染物浓度下降速度不达预期和修复技术操作不正常等问题、生成非目标污染物等等,以便在问题没有扩展之前就适时做出调整与介入。

3.3.2 修复效果评估

修复效果评价依据主要有污染物浓度最终下降幅度,土壤质量修复,生态系统修复和修复活动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要求对包括土壤,地下水,表层水体以及生态系统等在内的众多后期监测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对重金属及其他不可降解污染物着重研究了它们对土壤稳定性及生物有效性;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时,我们更多地关心其在土壤里的残余和分解后的产物。同时通过比较修复前和修复后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等生态指标变化情况可评价修复活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修复作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对目前修复项目完成度进行检验,而且对今后修复活动累积宝贵经验与资料。根据评价结果,可总结并优化修复方案,在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时,针对类似污染情况给出更有效,更经济,更环保的修复策略、环保机构及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信息。

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全面分析土壤修复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阐明面对复杂多样的土壤污染,选择并结合不同修复技术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根据场地具体情况开展综合性风险评估并选择适宜修复技术对实现土壤污染有效控制起着关键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修复技术的革新和优化,注重修复过程中的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等,为土壤污染治理做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婕. 研究治理土壤污染及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的措施[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 4 (10): 74-76.

[2]胡一鸣. 土壤修复工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J]. 当代化工研究, 2023, (07): 69-71.

[3]周思凡, 张程真.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工程应用[J]. 广东化工, 2022, 49 (12): 151-153.

[4]黄希望, 王秋英.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 3 (05): 134-136.

[5]徐博阳. 华东某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方案设计[J]. 广东化工, 2021, 48 (04): 244-246+241.

[6]赵盈丽, 洪雷, 黎秋君, 陈建平. 浅谈土壤修复过程中各阶段工作及其重要性[J]. 节能与环保, 2020, (03):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