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3

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陈建军

衡阳水口山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  衡阳  421000

摘要: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的关键途径,保障性住房的质量管理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和谐与稳定。文章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背景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讨论了目前存在的资金和成本问题,技术和材料标准问题以及监管体系问题等棘手问题。本文提出包括加强资金保障,提高监管效能,优化设计和施工管理及加强居民参与在内的对策,目的在于提高保障性住房整体质量和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资金保障

引言: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解决我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关键。保障性住房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水平,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然而,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存在诸多难题。本文旨在探讨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难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1. 概述

1.1 保障性住房概念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给予的住房保障,与市场商品房不同,价格与租金一般都比市场低很多。保障性住房分配一般以家庭收入,人口数量和住房状况为依据,以保证住房资源能公平分配到需求最大的群体。建设此类房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房屋困难户的生活问题和改善其生活的品质,更是政府落实其社会职责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

1.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激增,同时市场中商品房通常价格不菲,一般工薪阶层无法承受。社会贫富差距大,造成部分人居住条件差,甚至无房可住。另外,住房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住房困难家庭生活问题的解决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基本居住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从而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2. 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1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好的住房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一个安全、舒适的住所能够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避免因为住房质量问题导致的疾病和安全隐患。比如,有资质的住房设计可以确保通风好,光线足,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活的环境。这对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住房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好的住房质量还会对居民心理健康,社会融入感等方面产生影响。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利于缓解居民紧张情绪,增强生活幸福感。反之,住房的低劣条件则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压抑感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居民心理的健康。另外,住房质量的改善也能促进居民间的社会交往、改善邻里关系、创造和谐社区气氛。好的住房环境会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并有助于构建更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2.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优质保障性住房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民生福祉、从根源上缓和社会矛盾。通过提供有质量、有保障的房屋,政府能够达到保护低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目的。好的住房质量,有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形象与质量。高标准住房建设在改善居民居住体验的同时,也给城市添上一道靓丽风景,有助于吸引外来人口,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良性循环会使全社会都得到发展,使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另外,提高保障性住房质量也有利于降低由于住房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住房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低质量住房常常引起许多纷争与纠纷,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通过强化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督与管控,能够有效防范因住房质量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好的住房质量既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又能降低由于住房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为人们提供单纯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提高住房质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防止住房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等措施能够实现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长久的稳定。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控制才是社会和谐安定、长久繁荣的必由之路。

2.3 支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优质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在给居民带来安全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能给城市带来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维修与管理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进而激发相关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这类投资于住房建设方面,不但直接改善了有关从业者的生活,而且还间接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好的住房质量对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房需求压力日益增大。而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但能够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还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改善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品质。通过提供高质量保障性住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涌入到城市中去,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向更健康和更可持续方向迈进。保障性住房质量提高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形成产业链条带动经济多元化。大到建筑材料,家具设备,小到房屋维护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扶持与匹配,继而拉动了全产业链。这种住房建设带动下产业链的发展既能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又能为其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的难题

3.1 资金投入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保障性住房项目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保证建设与保持住房可持续性与品质。然而,政府及有关机构又常常要在预算受限的情况下分配资金,造成投入和成本控制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会造成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降低,如采用廉价材料,简化施工工艺或者缩减设施配套,进而影响房屋耐久性及居住舒适度。若是过多地追求对成本的把控,就有可能造成房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选材不当或者是施工工艺不够规范等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到房屋的寿命与安全。这一资金投入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冲突,将影响保障性住房项目可持续发展。若投资不到位,就可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从而造成今后住房的紧缺;而且过多地对成本进行控制会影响房屋的工程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这就会加大后续维修与修缮费用,并进一步加重资金压力。

3.2 施工技术与材料标准的不一致性

住房建设中施工技术与材料标准不统一会造成施工质量良莠不齐,材料不过关,从而影响房屋的品质与安全。施工技术不统一可能来自于施工企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造成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良莠不齐,施工工艺不够标准。由于房屋在施工时所用材料的好坏,对房屋的品质及耐久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不统一的材料标准也是一种挑战。若有材料标准不够一致,就有可能造成施工时材料不过关,质量不够稳定等问题,影响房屋的寿命与安全。施工技术及材料标准不统一,对监管及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监管部门需保证施工企业及材料供应商满足有关标准及法规,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安全。但若是在施工技术与材料标准上出现不统一现象,监管部门就有可能会增加监管力度与审核频率,从而保证在施工期间能够达到规范与要求。这样既加重监管部门工作负担又会造成监管资源浪费,效率不高。施工技术和材料标准不统一,也会影响住房建设是否可持续。若施工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材料标准也不尽一致,就有可能造成房屋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房屋出现质量隐患与安全隐患,继而加大了后续维修与修缮费用,影响了房屋的持续利用。

3.3 监管体系与执行力度的不足

监管法规滞后可能会使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无法及时规范与引导新建筑技术与材料的使用,给违规操作以可乘之机。即便有了相关规定,若监管机构没有充足的专业能力或者资源,比如专业技术人员不到位,检测设备简陋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等,都会严重影响到监管工作质量与效率。另外,实施力度不够可能来自监管机构权力有限,职责不明或者与建设方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会造成监管措施无法有效实施。这类问题的存在使房屋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诸如偷工减料,用不合格品,违反设计规范等种种不规范行为,最终影响房屋的质量与安全。质量不过关的房屋不仅带来居住舒适度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威胁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比如结构不坚固的建筑物面对自然灾害时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防护,采用劣质材料建造的房屋则可能造成室内空气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4 居民需求多样化与标准化建设的冲突

居民出身于不同社会群体,其对房屋的要求会随着个人背景,家庭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但标准化建设通常偏于一揽子设计与标准,未必能充分满足全体居民个性化需求。这一矛盾会使一些居民对保障性住房项目产生不满与抵触心理,进而影响住房项目进展与执行。居民需求多样化,也会和标准化建设导致的单一化相矛盾。标准化建设通常都是为了追求规范化、统一化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居民需求中可能会包含更加个性化的要求,比如房屋结构,功能布局和装修风格上的不同。这一多样化需求和标准化建设的矛盾会使居民对住房项目满意度下降,甚至会使一些住房项目很难为居民所接受、认同。

4. 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策略

4.1 强化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金保障和成本控制,是保证住房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经费保障方面,政府可建立清晰的经费来源与分配机制以保证及时稳定地保证工程所需经费。这样做可采取设立专项基金和编制专门预算的办法,以避免由于资金缺乏,影响住房项目顺利实施。另外,政府也能够加强对于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保证每笔经费都能够得到合理运用,避免造成浪费以及挪用等现象。政府可在工程实施中通过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成本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成本超支问题,保证工程不会因为成本问题出现障碍。另外政府可促进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创新,在提高保障性住房质量同时降低建设成本,达到成本和质量共赢。通过加强资金的保障和成本的控制,能够有效地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保障。政府应在经费保障上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与分配机制,强化对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因经费不足而造成项目滞后或断档。在成本控制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思维等手段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提高质量,保证保障性住房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4.2 提升监管效能与透明度

为提升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控制需要强化监管效能和透明度。监管机构要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加强对工程各环节的督促检查。监管部门可采取定期抽查,第三方评估,投诉举报等形式及时掌握工程进度,查找解决问题。同时加强项目参与各方的监督,对违规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项目施工过程合法合规进行。在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控制中,透明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通过制定信息公开制度将工程的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和质量检测结果予以公开,让社会各界随时掌握工程的状况并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督。另外,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使项目相关方可以随时掌握项目的相关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有利于信息的共享与合作,合力推进项目向预期目标迈进。通过增强监管效能和透明度,能够有效改善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控,保证工程按期按质竣工,从而为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3 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

保障性住房工程中,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和施工管理对于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设计对提高建筑质量十分重要。政府可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与规范,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等设计思路,以保证建筑结构牢固合理。通过引进绿色建材,智能家居系统及其他先进建筑技术与材料来增强建筑质量与功能性,改善住户居住舒适度与生活质量。政府可提高施工企业准入门槛及监管力度以保证施工企业获得必要资质及施工能力。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明确施工责任、强化施工过程监督检查等。与此同时,实施科学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发现并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工程能按期完工。通过对设计及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可提升保障性住房工程施工质量及效率,保证工程能满足居民实际需要,给城市居民带来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4.4 增强居民参与与反馈机制

政府可采取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和成立居民代表大会的方式,促使居民参与到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各环节。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并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与完善,使得工程更加接近居民实际需要,增强了工程可持续性与社会认可度。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同样至关重要。政府可通过设立投诉举报渠道受理居民关于工程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检举、控告,及时予以处理、答复。同时还经常组织市民参观开放日,召开市民座谈会,使市民直接了解工程进度并提出意见建议,以推动市民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开发商间的交流和互动共同促进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强化居民参与和反馈机制能够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控制水平,保障项目建设更切合居民实际需要,加强工程的社会认可度与可持续性,给城市居民带来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例如:在某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政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与反馈机制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居民意见征集活动和设立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的比例显著提高,达到了70%以上。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被认真采纳和落实,项目在规划阶段就进行了多次调整,使得住房设计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在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方面,政府建立了投诉举报渠道,并实行24小时响应机制,居民可以随时举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共收到投诉举报300余次,其中80%以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回应,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这些举措,该市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管控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满意度明显增加,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居住环境,展现了政府与居民共同努力下的成功范例。

结束语: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从加强资金保障,提高监管效能,优化设计和施工管理及加强居民参与等方面采取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促进保障性住房品质的提升,从而较好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支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论装配式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J].产业创新研究,2021,(20):136-138.

[2]肖锋.基于六西格玛的X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20.

[3]王喜双.浅谈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居舍,2019,(01):188.

[4]檀天.关于装配式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36.

[5]陈杰.论保障性住房的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优化[D].东南大学,2018.

[6]康建.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管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7,(1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