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布局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关联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建筑空间布局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关联性分析

陈秭涵

内蒙古万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建筑空间布局和使用者行为模式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空间布局基本原则突出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特点,以利于空间高效利用。用户行为模式可按行为的属性,发生频率,社会动态等进行划分。建筑空间布局对于个体与群体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于行为模式具有导向作用;相对而言,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同样会给空间布局带来回馈,该回馈表现为空间适应性调整,改造需求和空间布局优化建议。通过对这一动态互动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能够对建筑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建筑设计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关键词:建筑空间布局;使用者行为模式;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引言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空间的布局是形塑用户体验的关键之一。既体现建筑师对于功能与审美的认知,又形塑使用者行为模式。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讨建筑空间布局与其使用者行为模式之间之关联性,剖析建筑空间对个人及群体活动之影响,反观使用者行为对空间布局之形塑及改善。对这种互动性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建筑设计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达到更为人性化建筑环境的目的。

  1. 建筑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功能性:建筑空间在布局设计时,空间须按预期用途加以计划,以保证用户能有效开展日常工作。安全性:任何一个建筑空间在布局设计时,都不能脱离安全方面的考虑。其中包括防火安全,结构安全,疏散安全和日常使用安全等。舒适性:舒适性是评价空间布局人性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空间设计要尽量满足用户舒适需要,主要包括采光,通风,温度调节,噪音控制以及室内空间比例感等。美观性:美观性虽然是建筑空间布局考虑的最后一点,但同样重要。

  1. 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分类

行为模式和社会相互作用:使用者行为模式主要由社会互动需要决定,人可能会被划分为这些空间中追求沟通与协作的用户群体或需要一个独立而宁静的环境。个体行为习惯:从个体层面看,用户行为模式体现着人们日常习惯与个人偏好。居住空间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居民读书,休息或者娱乐活动等生活习惯,办公空间需要与员工工作流程以及休息周期相适应。功能性的行为需求:用户行为模式同样是由功能性要求所推动,对于不同功能性需求而言,空间布局须提供合适设施与环境。情绪和心理行为反应等:除物理需求之外,情感、心理因素对使用者行为模式有很大影响,空间设计要求调动人们的感官体验并营造一个能引起积极情感反应。

3.建筑空间布局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

3.1 空间布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建筑空间的分布对个体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个体的行动方式和其日常行为品质。空间经过设计后,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感,可以激发用户更多地开展个人活动,比如在自然光照射下的阅读角落里沉醉于书本之中。反之,如果空间较窄或者过挤,则会使使用者产生焦虑或者压抑的情绪,进而缩短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活动期。居家环境下,私人空间布局应能促进居住者休息放松,如设置安静睡眠区、宽敞活动区等,这样能改善居住者生活质量、影响日常生活节奏。从工作环境上看,办公室布置应有利于高效、集中,采用隔音材料和设计个人工作站可降低干扰以提高效率。这表明空间布局会通过对个体心理感受与物理舒适度产生影响,从而对个体行为习惯与生活质量产生作用。

3.2 空间布局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群体层面,建筑空间布局对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及群体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一个开放的空间设计有助于促进交流与合作,而一个封闭的空间可能会引发隔阂和分歧。例如在教育环境下,教室布置的灵活性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座位排列的固定性可能会制约这一沟通。在商业场景下,商场的设计布局会对消费者的购物路线和逗留时长产生影响。一个流畅的流线设计可以吸引顾客在各种店铺中驻足,从而增强顾客的购物体验和商场的经济回报。另外,在广场或者公园等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座椅、景观等要素可以营造一个鼓励社会交往、休闲活动等氛围。

3.3 空间布局对行为模式的引导作用

建筑空间布局引导着用户的行为模式,并通过特定环境与气氛的营造潜在地引导着用户如何进行空间行动。如博物馆展览布局可透过引导线路与视觉焦点来指引参观者参观路径并让参观者依特定次序观赏展品。通过明确的标识系统、直观的导航等手段,医院布局可以指导病人及游客迅速寻找目的地、降低不必要的忧虑。在商业建筑当中,巧妙地进行空间规划与动线设计能够指引消费者流向,提高消费者在一定范围内的逗留时间,从而对消费者购物行为产生影响。办公空间能够通过合理地布置开放与封闭区域来指导职工的工作方式,进而便于公开交流或者自主工作。

4.使用者行为模式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反馈

4.1 行为模式对空间布局的适应性

使用者行为模式在建筑空间布局适应性中起决定作用。久而久之,个人与群体的活动习惯不断地作用于空间,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要有灵活性来满足使用需求的改变。比如在居家环境下,家庭成员增减或者生活习惯变化都会促使居住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比如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房间变成工作室或者娱乐室等。办公环境下,当团队扩张或者工作方式不断演进时,比如由个人工作向更加团队合作转变时,就需要对工作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交流与流程管理。另外,社区公共空间要因应居民活动之变迁,透过增建或重建设施以满足社区成员之需求,如增设儿童游乐区或是运动设施等。

4.2 行为模式对空间布局的改造作用

使用者行为模式既存在空间布局适应性需求又存在改造既有空间布局功能。在日常应用中,若建筑空间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用户常常通过多种途径来创造性地转化空间。比如在一个商业空间里,零售商为了更好的吸引客户和促进销售效率,可能根据客户流动的真实情况来对货架进行定位。在教育机构里,老师与学生有可能重新摆放桌椅以利于更好地交互与学习。在居住方面,居住者可能通过家具布局的改变或者隔断的加入等方式对空间使用功能进行重新界定,从而适应家庭成员对私人空间需求的转变。

4.3 行为模式对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使用者行为模式为建筑空间布局给出有价值的优化建议。通过观察分析人是如何同空间进行交互的,设计师能够得到关于已有布局问题的精辟见解,从而根据这些见解提出改进策略。比如,当人们发现办公空间内一些公共区域几乎没有得到利用时,就可能会说明其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而设计师则可通过探索全新的布局方案来活化这类空间。零售环境下客户购物路径及停留点能够对商品展示及店铺内部动线设计起到引导作用。在住宅设计时,住户对空间个性化的需求能够激发建筑师们设计出更灵活的住宅模式。透过使用者行为模式回馈于设计过程,既能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与舒适度,又能提升使用者之空间满意度与归属感。

结束语

总之,建筑空间布局和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相互关系是个双向动态的复杂过程。建筑师与设计师都需要了解自己的设计决策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通过用户反馈来进行借鉴,从而达到更协调的建筑空间设计目的。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我们要对这一互动关系进行不断地探究,推动空间布局的革新,保证设计结果能反应出使用者行为不断演变的过程,以提高建筑空间整体质量与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楠. 基于空间视觉化导向的建筑空间设计分析[J]. 居舍, 2023, (26): 13-15+26.

[2]瓦清玲, 罗建让.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城市公园设计综述[J]. 现代园艺, 2022, 45 (06): 195-197.

[3]付冰昂. 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分析的基本居住单元室内空间策划研究[A] 2020室内设计论文集[C].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202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