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播下“生活”的种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为语文播下“生活”的种子

顾晓琴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摘要:语文集审美性、工具性特点于一体,最能体现出“生活”中的影子,也最能为学生播下“生活”的种子。并且语文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主张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其审美性主张品味文章,莫过于品味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思想,在教学中贴合生活实际,展现语文的艺术魅力,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

关键词:种子;语文教学;“生活”

前言:陶行知提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的精神与“生活教育”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以身作则的典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可采用情感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深入的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技能,还受思想品德的影响,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一、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利用生活感知、人文熏陶、知识传授,透彻理解语文“生活”的奥妙。艺术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课本中囊括了多种文学艺术,如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说明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均是对生活的记录与描述,经字词的推敲与修饰,编撰成一个个文集,打造了具有“生活化”的自由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徜徉在生活化语文的海洋里,不断的浸润自己,感受语文魅力,进而收获语文知识的迁移及运用能力。倘若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播下“生活”种子,将会是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的向日葵,为其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1]

二、重视语文课堂,播下“生活”的种子

1.身临其境,以文激情

每次打开语文课本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语文世界中描绘的画卷既像是华丽的乐章,又是一场奇思妙想的体验。小学生最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从而释放其天性,想象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一篇小课文读起来极具亲和力与生活化等特点均可被语文教师所运用。

燕子是大家熟知的动物,民间也有许多有关燕子的俗语或谚语,如“燕子低飞要落雨;燕子扑地大雨来”等等,笔者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用“春天到了,有一种鸟从南方飞来,你们知道是什么鸟吗?”导入,并且为学生展示课件图片与视频,有学生说:“这种鸟的尾巴像剪刀,我知道了,这是燕子。”随后也有不少学生回答是燕子。由此看来,学生是通过以往生活中对燕子剪刀似尾巴的认知,得出的结论[2]。笔者接着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燕子吗?它们长什么模样,都是怎么飞翔的。”学生回答说:“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左边,一会儿飞到右边,看不太清楚。”笔者出示课件图片,学生发现很多燕子都是一身乌黑鲜亮的羽毛,翅膀消瘦轻快,正是对上了课文中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而,学生们总结出了燕子的特点,如“剪刀”、“乌黑”、“活泼机灵”等。笔者展示课件视频,视频中下着蒙蒙细雨,微风中柳丝微微起伏,正是对应了课文中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借助了生活中“细雨”的特点,烘托景色,使学生仿佛进入了雨中欣赏柳丝婀娜多姿的柔态美。

2.诗情画意,创作启蒙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均是诗句情感的表达,当教师用优美的嗓音读出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诗句时,学生们将会沉浸于诗歌的韵味里,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压力与困难,还有诗和远方,看到了诗并抓住诗的尾巴,就相当于看到了远方的曙光。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许多故事,初步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暮江吟》时,笔者就会联想到《游子吟》,因为它们的名字里都有“吟”字。笔者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提问“可以从中获取什么信息?”有学生说“有江,是不是代表有水”,还有的学生说“根据译文对照“暮”的意思是傍晚,也就是说傍晚的江边。”笔者问到“吟”蕴含着什么?有学生说是诵读之意,还有学生说是吟唱。笔者对这两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赞誉,向学生解释“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两个学生的答案相结合会更完美。那么,诗人在傍晚的江边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使他诗兴大发?同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录音,随后问道:“谁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有节奏感,注意断句,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意。”一位学生毛遂自荐,结合刚才的录音,开始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夜似弓。通过这位学生的断句及铿锵有力的字眼朗读,读出了诗的画面,如夕阳西下,江面上撒下了余晖,江水的一半倒映的余晖,呈红色,另一半是江水本身的绿色;诗的下半部分描绘的是傍晚天空上悬着月牙,草上滚动的露珠像珍珠一样,这便是用诗描绘的生活画面。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喻成弓箭,正映衬着诗中有画、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暮色秋江图。由此,笔者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写景诗歌,以现代诗歌或古代诗歌为体裁进行创作,学生们联想到了《敕勒歌》、《惠崇春江晚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有一个发散思维较强的学生举手说道:“时而若丝,时而若风,看这云,无形亦无色,它是天空的点缀,恰似太阳的光影,正是太阳这七色光芒四射,才使它如此美丽,可爱。”由于积累有限,这位学生暂时无法像古人一样作出合辙押韵的古诗。笔者及时给予了鼓励:“说得好,句子断得好,提炼得也好,可以把“四射”去掉试试”。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通过结合所学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才创作出了细腻的作品

[3]

3.生活拓展,种子播撒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其主张教育包含在生活当中,且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在语文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学生的思维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一节拓展性较强的语文课堂,既可以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还可焕活语文的生机和灵性,进而为语文播下“生活”的种子。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由于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回忆了农村少年的形象,并描述了作者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笔者由此入手,打开学生们的心结,让他们回忆自己年少时的朋友,并描述和朋友初次见面以及遇到的有趣的事,讨论哪些事令自己印象深刻。有学生说自己小时候因为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总是换学校,遇到的朋友虽然很少,但是总能被别人保护;有的学生说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去地里抓蚂蚱,将抓到的蚂蚱装载玻璃瓶里听它的叫声,很有趣;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与朋友一起总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无论做什么都是一起,有时候朋友还会带自己探索新奇的事情,如用醋在白纸上写字再用火烤就会显现等。通过同学们对朋友的了解,引导学生总结出朋友的形象特点,如乐于助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刻苦钻研等等。随后笔者还引导学生画出朋友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再与课文中进行图文对照,从而感悟“我”的人生。

结语: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并行且共存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包含有交流和创作,语文是我们语言运用的重要工具,只要合理引导,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播下“生活”种子,就会让天真烂漫的“花儿”开得越来越好,懂得生活道理,不至于在生活中走弯路。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细节通过生活化语文为学生结出茁壮、健康、美丽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丛红波.浅析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6):146-148.

[2]杨梦婷.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展开策略[J].智力,2023(15):29-32.

[3]廖海燕.语文性·生活化·融通式——我的语文教学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2023(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