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浅析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高瑜

 西安大兴医院

【摘要】目的:浅析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心肺复苏急救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分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急救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分析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护理后,分析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护理后,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急救中联合应用急救护理程序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程序;呼吸机支持时间;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心肺复苏急救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一种紧急医疗措施,旨在通过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以维持患者生命[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心脏骤停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心肺复苏急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护理理念的更新,心肺复苏急救的护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急救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系统性的护理方法,其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程序强调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预后[1-2]。本研究旨在浅析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以期为急救护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具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心肺复苏急救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分析组女/男23/17,年龄35~57(45.56±5.32)岁;常规组女/男18/22,年龄32~56(45.63±5.27)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心音消失、大动脉脉搏消失等心搏骤停病况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在送医过程中已经死亡的患者;因非医学原因接受抢救治疗的患者;存在体循环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接到急救指令后,急救团队迅速携设备赶赴现场,评估患者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急救中保持与家属沟通,患者恢复则转后续治疗,否则持续复苏至专业救援到达。

分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急救护理程序。①快速评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意识、呼吸和循环情况。确认是否存在心搏骤停,并判断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②启动急救程序:一旦确认患者需要心肺复苏,立即启动急救护理程序。确保急救团队各成员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以最高效率进行救治。③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按照标准的心肺复苏流程,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持按压频率和深度的一致性,以确保有效的血液循环。同时,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器辅助呼吸,以维持患者的氧合水平。④药物治疗与电除颤:根据患者病情,按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如条件允许,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电除颤,以提高复苏成功率。⑤持续监测与记录:在急救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详细记录急救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操作,以便后续评估和改进。⑥复苏后护理:如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转入复苏后护理阶段。包括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心理支持等。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危险期,并尽早康复。

1.4 观察指标

(1)术后恢复时间,包括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

(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后者包括骨折、气胸、血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道梗阻、病情恶化。

(3)护理有效率。优:患者迅速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良: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但生命体征略有波动,经处理后稳定,无严重并发症;中: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时间较长,生命体征有较大波动,需要较长时间处理,可能出现轻度并发症;差:患者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或恢复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规范统计,计数资料用(%)描述,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经t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呼吸机支持及住院时间

护理后,分析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呼吸机支持及住院时间(x±s,d)

组别

例数

呼吸机支持

住院时间

分析组

40

9.39±2.28

11.23±2.11

常规组

40

13.21±4.17

15.42±3.09

t

5.083

7.082

P

0.000

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后,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例数

骨折(n)

气胸(n)

血胸(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

呼吸道梗阻(n)

病情恶化(n)

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组

40

1

1

0

0

0

1

7.50

常规组

40

1

1

1

1

3

4

27.50

X值

-

-

-

-

-

-

5.541

P值

-

-

-

-

-

-

0.019

2.3 护理有效率

护理后,分析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护理有效率

组别

例数

优(n)

良(n)

中(n)

差(n)

护理有效率(%)

分析组

40

25

15

0

0

100.00

常规组

40

19

13

8

0

85.00

X值

-

-

-

-

6.806

P值

-

-

-

-

0.009

3 讨论

心肺复苏急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其护理进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急救的护理也日趋完善。急救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护理方法,其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急救护理程序的分析组在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这表明急救护理程序能够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同时,分析组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这与急救护理程序中的快速评估、准确判断和及时干预有关。此外,分析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组(P<0.05),这进一步证实了急救护理程序在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的优势。

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能够迅速确定急救策略,减少救治时间的延误;其次,程序化的护理流程确保了各项急救措施的准确实施,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最后,急救护理程序中的持续监测和记录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风险[1-3]

综上,在心肺复苏急救中联合应用急救护理程序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淑艳,高洪涛,吕娜.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

[2]刘吉丽,赵婷,陈贵艳.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4):131-134.

[3]潘秋霜.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