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何利乔

重庆市涪陵区级机关幼儿园  408000

摘要:构建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到2020年需要实现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教育信息化不是原有改革的综合,而是基于中国教育实际,理念更新和系统重构,为国际教育信息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未来教育将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统一,国际教育的信息化重构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工智能普及将使众多职业消失,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育机构更新理念,明确目标,还需要通过提高师资水平为人才培养创设环境,国际教育竞争将促进人才培养创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普及将实现人机共生共长。

关键词: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考;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构建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应用性性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虽然工业革命已经经历了几百年,但还有许多地区没有完成工业化,而互联网普及只用了几十年,就已经覆盖了全球。推进信息化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应用已经不是对原有改革进行综合,而是要将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实现理念更新和体系重构,从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转为为引领全球教育发展,为国际教育信息化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二、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下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影响进行梳理。

(一)基于时间维度的分析

教育与人类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教育既是一个社会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教育也下一个时代的技术创新积蓄知识积累。在不同社会阶段教育也呈现不同特征,满足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和规范的教学资料,主要依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通过口耳相传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生存技能,教育内容具有零散性和碎片化特征。随着技术水平提高,农耕社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育领域,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以个性化教育为主,教育的目的转变了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形成了专门的机构,即官学和私学,产生的教师这个行业,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农耕社会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师徒制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而且传递理念等。

表 1 技术驱动教育变革图[1]

社会

类型

原始

社会

农耕

社会

工业

社会

信息社会

教育

特征

原始的

生存教育

个性化

农耕教育

标准化授课

分工教育

生态化、网络化、分散化,基于生命周期的个性化教育

工业社会为了适应生产规模化,教育的目的转变为标准化的知识拷贝型人才培养,通过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标准实现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应用,教育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信息社会再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创新成为人才的价值的重要指标,这为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提出了挑战,教育的内容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内容将从追求学习经历转向追求学习能力,有了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学习和互动。教育的组织将更多的表现出分散式、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个性化等特征。未来的教育将实现个性化与规模化的高度统一。

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仅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与教育的人才培养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一方面产业结构快速迭代无法形成稳定的人才能力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原生代学习者无法适应传统的教育方式。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普及,我国教育体系改革需要奋起直追。今天的教育如果不能面向未来,那么未来的师生将生活在过去。经济社会胁迫教育体系发生系统性变革,而不是原有系统的修补,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需要构建基于信息社会的教育生态。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和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基于空间维度的分析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部巴黎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并从2015年起先后多次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研究教育如何适应信息化发展,共享教育信息化经验。2013年6月,美国发起连接教育项目,规划在5年内教育连接互联网,配备适用的交互设备,提升教师和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开发并应用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2016年11月,芬兰教育管理机构计划到2020年,正式废除中小学课程式教育,采用实际场景主题教学,实现从小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韩国目前正在推进以自我导向、持续激励、自适应、丰富的资源、无所不在的技术为特征的SMART教育。国际教育正在经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局部改造,未来教育服务重点应该是如何应用最新技术,使学习者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201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拆除了信息中心,通过云计算服务满足对网络服务的需求,未来云计算将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应用计算资源,无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共享服务模式将覆盖全社会。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置身于一个真实场景中,使情景教学成为现实。人机相连推进了互联网普及,未来物联网技术将重构智能交互的学习环境,使智慧校园成为现实。过去教育行为评价更多是依据结果数据,有了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的数据分析为教育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识别、合成和决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7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机器更加聪明,同时也给很多职业的从业人员带来挑战,教育必需更加专注于复合型人才创造性的培养。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构想

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育机构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等措施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构

复合型人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专多能,不仅在专业领域积累了的经验,还具有较高的相关技能。这种人才将能够较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的要求,大规模复合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学校教育模式转变,将学历教育的过度竞争转化为核心能力的持续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学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知识领域,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将生存、生活和生命等内容融入教育过程;在能力领域,在注重个体核心能力培养基础上,通过思维、协作和实践等方面的协作能力培养,发挥组织的整体力量;在素质领域,通过自我管理、持续学习和自主服务,实现终身学习,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表 2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表

项目

知识领域

能力领域

素质领域

内容

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批判能力、实践能力

自我管理、持续学习、

自主服务

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学习,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持续培养。我们将学生关键能力分为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四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将其融入到各个教育阶段。

表 3学生关键能力解构表

关键能力

详细表述

认知能力

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文字写作、学习意识、学习技能

合作能力

自我管理、与他们合作、过集体生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守规履责

创新能力

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职业能力

适应社会需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如果将转变学校教育理念,持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话,那么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就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手段,传统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执行者,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坚守者,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将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还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实现这些转变需要教师重塑自身能力体系,通过实践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高度融合。在技术知识领域,不仅要多媒体工具、专业学习工具和思维训练工具应用于教学,还要能够创建学习游戏,营造交互式教育环境;在学科与职业技能融合方面,需要从一般教学方法的学习转向自主职业发展技能学习;在技术教学法领域,需要从利用多媒体,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变为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化环境营造

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还在不断的革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的应该是从闭环教育走向开环教育,以更加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系。

表 4 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主体

教师

学生

家庭

民众

行为

课前备课

课中组织

课后分享

课前预习

课中参与

课后自学

亲子学习

家校互动

进度掌控

终生学习

自我成长

学习社会

当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系统的结构变革必定会发生,通过多年努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从导入和应用阶段向融合和变革阶段转化,教育机构通过信息技术重构组织结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重组教学形态,在这个转折阶段,需要通过改革重组实现流程再造,对系统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地再设计,使教育机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顾客、竞争和变化。布局信息化,不仅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落伍都就会被淘汰,中国教育不能面对信息化战略机遇坐失良机,要以推进教育国际化带动教育信息化,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突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四、以信息化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展望

我国正在制定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标志。

(一)国际人才竞争促人才培养创新

未来学校将突出教育服务功能,数据将驱动学校运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保证规模化教学前提下,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教学服务,未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将日益模糊;科研将促进教育变革,未来教育将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人本教育、公平教育、可持续教育。

(二)人工智能普及将推进人机共生共长

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人机共生共长的过程,教育参与主体掌握技术、应用机器,机器帮助教育参与主体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实现人类的潜能的突破。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变革和组织者变革最终会实现教育生态系统变革。

[参考文献:]

[1]梁泽鸿,全克林.面向智慧教育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J/OL].中国成人教育,2018(19):145-147[2018-11-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214.G4.20181114.1703.080.html.

[2]尹霞雨,吕芳卓,刘梦蓉,Ooi Pey Shin.人工智能2.0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来自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的观点[J/OL].中国远程教育:1-5[2018-11-22].https://doi.org/10.13541/j.cnki.chinade.20181115.004.

[3]朱成晨,闫广芬.现代化与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技术推进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5):75-80.

[4]何克抗.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远大目标[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5):11-22.

[5]钟绍春,唐烨伟.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15-20+40.


[1]资源来源:周洪宇,中国教育报,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