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薇

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黑龙江省妇女干部学院)

摘要: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由于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受到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影响,人们丧失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致使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为有效延缓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消亡的趋势,本文基于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探究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关键词: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

早在1950年文化保护理念便被首次提出,此后世界各国逐步加强了对文化保护的重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发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历时6年又颁发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各国纷纷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千年的文化沉淀之下,产生了众多有传承和保护价值的民族文化,其中不乏一些已经频率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必定会带来民族的消亡。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的研究力度。

1.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黄不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必须依附人才能存在,尤其是对于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来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是采取口口相传的模式,因此传承人的素质和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决定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效果。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具备非物质文化传承能力的人才逐渐减少,传承人青黄不接,这无疑会影响传承效果。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生活观念的融入导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丧失兴趣,且伴随着老民族艺术家的离世,能够肩负起非物质文化传承责任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这已经成为鄂伦春族文化遗产传承中需要面临的主要困境。

1.2现代教育和生活中很少渗透非物质文化

鄂伦春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正在受到现代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影响,致使其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均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现代教育中很少涉及传统的文化内容导致新生的一代已经不能了解鄂伦春族的发展历史,对于自有的民间故事和习俗更是逐渐陌生。此外,为了适应外部生存条件,学校很少教授鄂伦春本族的语言,从鄂伦春族当前的生活状况来看,在当地也很难听到鄂伦春本族的语言,只有年龄较长者会使用本族语言交流。虽然,部分当地院校出于对文化传承的考虑,会推行双语教学,但由于没有了语言环境,人们逐渐丧失了利用本族语言交流的能力。研究显示年龄在20岁以下的鄂伦春族人基本不具备讲鄂伦春语言的能力。

1.3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看,还存着认识上的误区,致使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效果并不突出。尤其是在发展民族经济时陷入了“特色怪圈”,即在鄂伦春族地区内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均会打上民族特色的标签,似乎不依靠民族特色就难以发展经济。即便是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偏远地区也会建设各种民族风情园,但由于经营模式不正规,且受限于交通条件,很难具备稳定的客源。通常是通过搭建与“撮罗子”相似的建筑和餐厅,或者设置各种图腾柱来彰显民族特色。此外,各个乡镇还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或是展览馆,其外观建筑十分简陋,内部展品也较为单一,多是以字画和仿制品为主,且缺少较为客观和详细的文字介绍,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一些桦树皮工艺品加工厂只是较为简单的加工作坊,缺少专业的工艺品制造人员,很大部分生产员工均是在当地群众中筛选的,不仅产量低,且无固定销售渠道。纵观民族经济的发展特点,呈现出重复性和模仿性的特征,并不具备文化传承的作用。

2.推动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2.1重点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引导社会民众广泛参与传承

为能实现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政府方面需要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共同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此外,相关的文化部门也需发挥好带头作用,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并通过推出相关的措施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例如,可以通过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方式激励民众参与,且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在当地营造文化传承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强化当地民众的文化传承意识。另外,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文化传承,为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舞台和环境,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更多文化传承人,使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2.2改变现代教育模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

从某一层面来讲,现代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强制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较好的文化传承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鄂伦春族的语言和文化均是在长期的山林生活和渔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较为实用,而现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味的进行鄂伦春语言学习并不科学,其在现代社会中也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此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一代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本能,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已经难以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鉴于此,可以从文化遗产的宣讲层面入手,先强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再于各类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的相关内容,这可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且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活动,聘请相关传承人参与活动,现场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挖掘学生学习和传承文化的兴趣与能力,着重培养文化传承人。

2.3在发展中保护,科学认识和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发展民族经济时,要走出“特色怪圈”,遵循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保护的发展原则,做到以辩证的思维发展民族经济,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深层的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良好接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是,其本身的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矛盾表现,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状态,同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层面来分析,历史并非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在时间轴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历史属于动态发展的,当人们的认知发生改变时,也会赋予历史文化新的内涵。在文化传承中,便可将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同时做好历史文化本态的保护工作。

结语:非物质文化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因其产生背景不同,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十分具备传承和保护的价值。现阶段,世界各国均已经认清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我国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进行了详细划分,虽然,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但仍旧有部分民族文化濒临消失。鄂伦春族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为能改变此种文化传承现状,需要积极强化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并且培养更多文化传承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施丁琪,马晶梅,胡婧怡.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18):47-49.

[2]都永浩,左岫仙.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4):129-135.

[3]汤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研究[J].满族研究,2020,(04):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