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蔡霞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活动区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场所。虽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但在活动中幼儿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与秩序。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进行指导或暗示。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到底应该在何时介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介入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介入的方式

依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教育目标,我注重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资源开展活动区游戏。在小班一年时间进行了有效尝试,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合作性。从实践中得出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行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案例:新开的迷宫区,材料色彩鲜艳,每张迷宫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喜爱。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幼儿只喜欢走那些看起来简单的、线条比较少的迷宫,反复走也不腻,而那些看似复杂的迷宫常常被人冷落。我走进区域,挑了一张较复杂的迷宫图说:“哇,这儿有两只甜甜的冰激凌,成功走出来就能吃喽!”走迷宫的过程中一直鼓励幼儿慢慢走不着急,走错了可以重新来。成功一次就可以得到一个爱心奖励。久而久之,幼儿开始向高难度挑战了。

2.交叉介入:是指当幼儿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

案例:娃娃家,“爸爸”在切菜,“妈妈”在抱娃娃,“哥哥”在烧饭,“姐姐”在打扮。幼儿各自扮演着角色。可是不久后,大家都挤到了厨房里来。这么一来,菜刀铲刀这些操作道具就不够了。于是,大家开始争夺“菜刀”。我一看形势不对,该是介入的时候了。于是我敲敲门进入娃娃家,说:“呀,你们怎么都在厨房?我刚刚在门口听见你们的宝宝在哭呢,快去看看吧。”这时,“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失职了,马上去抱娃娃了。“姐姐”们也回到梳妆台前准备打扮打扮。

3.垂直介入: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教师直接干预,加以引导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案例:游戏进行了一半,壮壮把火炉里的“火苗”抓了出来,扔在外面。俞潼蔚看见,连忙大喊“着火啦着火啦!”很多幼儿听见了,都跟着他叫起来。连娃娃家的人都闻讯赶来。场面一时间乱了起来,有点难以控制……我只能说已经请了消防员叔叔来灭了火了,然后草草收场。

、教师有效介入的方法

活动区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我认为,当幼儿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难时介入,是个很好的时机。这时候教师应该不直接给予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幼儿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幼儿按照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归结了几种有效的介入方法。

1.心理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游戏时应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活动区游戏的规则,小脚印满了,说明该区域内活动人员已够,就应另选区域活动等。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相互谦让,相互协作,使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2.语言指导

(1)提问。提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这是什么呀?”,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烧烤”游戏时,所有人都拥挤地坐在用餐区用餐,没有人烤食物时,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食物吃完了,我们再去烤一些吧。”引导孩子们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分工合作。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面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出现。 

3.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

(2)提供材料。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3)动作示范。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掌握规则。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

4.个别指导

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游戏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教师就应先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作客、到餐厅去吃饭,鼓励他们大胆和朋友说话,当他们能够和朋友交谈时,又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扮演“爸爸妈妈”,餐厅去扮演“服务员”。

、有效介入的判断

《指南》给出了三条检验标准:

1.教师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如果教师的介入是通过观察,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那么就是“正效介入”。

2.教师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如果教师的介入能使幼儿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下,充满兴趣地得到一个新的知识或信息,懂得一个新的道理,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那么就是“正效介入”。

3.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如果幼儿对教师的介入置之不理,那么就是“无效介入”,教师应当立即退出幼儿游戏,继续观察而不强求幼儿。比起“负效介入”,这类介入虽然无效,但对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却非常有用。

活动区活动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信随着教师经验的丰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正效介入会越来越多,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