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张瑶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 目的 分析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拔罐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和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 结论 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较于单一拔罐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关键词:拔罐;针刺;激痛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有效率;复发率;疼痛程度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疼痛与紧张[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等。其中,拔罐和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拔罐能够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而针刺则能够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止痛效果[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但相关研究仍不够充分。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在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具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就诊的100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女/男

年龄(岁)

病程(个月)

联合组

50

31/19

35~57(51.35±4.29)

3~11(7.17±2.36)

常规组

50

33/17

38~56(51.27±4.24)

2~12(7.24±2.45)

X/t值

0.174

0.094

0.146

P值

0.677

0.925

0.88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愿意并能够接受拔罐和针刺激痛点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脊柱疾病、骨折、肿瘤或感染等可能导致腰背痛的其他明确病因;有拔罐或针刺治疗的禁忌症,如皮肤破损、凝血功能障碍等;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存在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正在接受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评估的治疗,如抗炎药物、物理治疗等。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拔罐治疗。首先,患者采取俯卧姿势,医生使用掌揉法在患处软组织上进行环形、适度的揉动,持续约7~8 min,以逐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感。接着,选用直径适中的玻璃罐,采用闪火法在肌筋膜触发点及其周边进行拔罐治疗。初次拔罐持续5~10 min,后续治疗可延长至10~20 min,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实现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整个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时反馈调整手法和时间,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

1.3.2 联合组

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在治疗前,医生应通过细致的触诊确定受累肌肉上的压痛点和条索状结节,精准选取触发点,通常涉及腰方肌、竖脊肌、多裂肌以及腰大肌等关键部位。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特点,选用规格适宜的针灸针。在穿刺时,根据患者的脂肪层厚度和肌层情况,个性化调整进针深度。当诱发出明显的酸胀痛并伴随肌肉跳动时,可认为达到了有效深度。针身应以约45°角斜刺入皮肤,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疗效。在针刺过程中,力求引出肌肉跳动,若同一触发点连续跳动两次或以上,则视为该触发点已成功灭活。若在治疗中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可适量使用局部麻醉剂,如1%的利多卡因,以缓解穿刺带来的不适感。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

组别

例数

优(n)

良(n)

中(n)

差(n)

治疗有效率(%)

复发率(n,%)

联合组

50

29

17

4

0

92.00

5(10.00)

常规组

50

19

19

10

2

76.00

13(26.00)

X值

-

-

-

-

4.762

4.336

P值

-

-

-

-

0.029

0.037

2.2 PRI评分、VAS评分及PPI评分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PRI评分、VAS评分及PPI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PRI评分

VAS评分

PPI评分

联合组

50

18.27±2.18

2.24±0.37

1.29±0.11

常规组

50

24.35±3.39

4.18±1.54

2.25±0.46

t

10.667

8.661

14.352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作为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不便。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多种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拔罐和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筋膜压痛,而针刺则能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止痛效果[3]。本研究中,联合组采用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结果显示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证实了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在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中的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两者的协同作用有关,拔罐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针刺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而针刺则能更精确地刺激疼痛触发点,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这种综合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还降低了复发率,显示出较好的长期疗效[4]

参考文献

[1]余婷,许巍,陈日新等.动拔罐疗法治疗中期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467-7470.

[2]许维军.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3):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