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王馥娜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湖北省宜昌市443001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中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体位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

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1]。因此,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体位护理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仁和医院中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8岁至82岁,平均年龄(74.61±2.5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8岁至82岁,平均年龄(75.12±2.33)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体位管理。需要护士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始。首先是术前牵引体位,根据医嘱给予有效的牵引,并在牵引期间根据患者的情况变换体位。对于疼痛明显者,可采取床头抬高35°的卧位;而对于骨折移位、疼痛不明显者,则可采取直立坐位,2小时后再更换为平卧位,夜间休息时床头抬高30°为宜[2]。其次是排痰体位,对于咳嗽痰多者,需进行吸痰后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床头抬高35°,进行深吸气,屏气5秒后呼气,重复动作直至吸完所有雾化液。雾化完成后约10分钟拍背促使痰液排出,床头抬高35°保持不变。患者取侧卧位,进行拍背动作,每2小时重复1次。在术后体位方面,术后6小时内采用去枕平卧,麻醉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随后可适当抬高床头,进行双下肢中间放置软垫的平卧,家属进行下肢按摩,每2小时交替1次。术后第1~2日可将床头抬高近90°进行肌肉锻炼,第3~4日进行下肢功能锻炼,第5~6日进行不负重站立训练。在进食体位方面,术后苏醒期进食时及进食后30分钟内需保持坐位,避免食物反流。口腔护理体位方面,需要取出义齿后在流动水下清洁,口腔冲洗时对于开口困难者需取侧卧位使用注射器进行口腔冲洗,完成后用无菌纱布擦去残留液体[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分组

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照组(n=40)

0.00%(0/40)

观察组(n=40)

12.50%(5/40)

X2

5.333

P

<0.05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发生在骨质疏松、骨密度减少、骨质疾病等因素作用下。老年人的髋部骨折通常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低能量损伤,例如跌倒或轻微撞击就能引发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有数百万例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生,其中大多数患者为女性。此外,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通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困难。老年髋部骨折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摔倒、骨折既往史、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疾病和药物影响、营养不良等[4]。骨质疏松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增加了髋部骨折的风险。此外,长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也会加速骨质疏松进程,增加骨折的发生率。摔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诱因之一,老年人常伴有平衡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问题,一旦发生摔倒,易导致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危害性不可忽视。DVT是由于血栓形成于下肢深静脉内,通常由于手术后长时间卧床、缺乏运动、血液淤滞等因素导致。DVT不仅会引起下肢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即血栓脱落后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肺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很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早期康复运动、体位调整、抗凝治疗等,能够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5]

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面,体位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其作用和原理主要包括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回流阻力、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DVT的发生率。首先,体位护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过适当的体位调整,可以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状况,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降低血液淤滞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术后长时间卧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适时改变体位可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DVT的发生。其次,体位护理有助于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在适当的体位下,可以降低下肢静脉回流的阻力,减轻下肢静脉曲张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将患者的下肢抬高或提升,可以减少下肢静脉的压力,促进血液回流,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此外,体位护理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通过改变体位,可以改变患者下肢的血液动力学,减少血流淤积和静脉内压,防止血液在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特别是在手术后的早期,及时进行体位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术后体位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包括合理的体位选择、定时的体位调整和注意事项的遵守。首先,合理的体位选择是术后体位护理的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体位,如平卧位、半坐位或侧卧位等。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通常采用平卧位为主,术后早期可适当提升患者的下肢或抬高床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降低静脉回流阻力[6]。随着康复进展,可以逐渐过渡到半坐位或侧卧位,有助于患者的呼吸、消化和排泄功能恢复,减少压疮和DVT的发生。

其次,定时的体位调整是术后体位护理的重要环节。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容易导致下肢血液淤滞和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需要定时进行体位调整,避免体位固定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一般建议每2小时左右进行一次体位调整,轮换患者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单侧卧床或下肢悬空,有利于血液循环的畅通和DVT的预防。最后,护理人员在进行术后体位护理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操作细节。包括正确操作床位调节器械,保证患者体位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适时进行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体位护理方案;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和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体位调整,增强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申灵锋,赵海霞.护理干预管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186+191.

[2]张素玲.护理干预管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4):76-77.

[3]林建坤,孙伟超,刘慧.护理干预管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98-99.

[4]王玉华,顾卫东,张玉萍,等.护理干预管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109-111.

[5]贾冬梅.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C]//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0:3.

[6]王敏芝,罗彩虹,肖江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8,(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