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忻州市奶业产业发展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24年忻州市奶业产业发展对策

赵翀

  忻州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034000

奶业产业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碳环保,见效快的显著优势,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奶业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贴近民生,直接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提升民众满意度,快速提振地方经济的显著作用。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三年波动,国内奶业产业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后疫情时段,奶业产能呈现出产能过剩,市场价格趋于低位。因而合理消化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新型奶业产业,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重点。

一.2023年奶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奶牛养殖模式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转段,全国奶业产业也经历了疫情期间得消费高峰和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但是忻州市奶业产业发展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之中。2023年全市奶牛大型规模殖场12个(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提供),分布在忻府区、繁峙、河曲、原平4县,其中忻府区7家、繁峙4家、原平1家、河曲1家,具有显著的河谷与市域边界分布的特征。主要集中于沿黄生态带和滹沱河河谷地带。

其余10县奶业产业主要以小型奶牛养殖户为主,处于零星分布,具有显著的生态地理区位特征。23年末县域奶牛存栏数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沿黄山地地带的保德县存栏39头、岢岚存栏65头。处于管涔-云中-雁门山地林地带的代县奶牛存栏79头、宁武存栏74头、静乐存栏251头。旱作农业地带的神池奶牛存栏55头,五寨存栏40头。处于滹沱河山地地带的定襄县奶牛存栏较多达到了2730头。其中河谷资源丰富度对于奶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市场发达程度和交通便利度也对奶业产业布局具有直接影响。临近市域中心定襄和太原1小时经济圈的静乐,奶牛存栏量明显高于其余县份。

(二)奶类生产能力

2023年忻州市全市拥有奶牛28167头,能繁母牛16296头,当年奶牛产犊牛13035头,淘汰出栏奶牛5947头(畜牧科数据)。23年忻州市全年奶类产量8.6万吨(国调队数据),年均每头奶牛产奶3053千克。与23年全国奶牛平均单产9700千克相比,仅占全国单产的31%。23年全年市域人均占有奶量为32千克,与23年全国全国人均奶类消耗量43.8千克,仅占全国人均奶类消耗量的73%。鲜奶产能尚不能满足市域内民生需求。整体上奶业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提质空间。

(三)奶业产业种质资源结构

市域奶业生产群主要为长期混种的荷斯坦奶牛和部分肉奶兼用的娟珊牛。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群主要为荷斯坦奶牛。

(四)持续生产能力

    23年全年奶牛能繁母牛数量达到了16622头,占奶牛群体数量的59%。奶牛群体数量中生产群能繁母牛比例偏低。

二.24年奶业产业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县域资源禀赋优势,开发适合农牧结合带奶业产业生产新模式

我市地跨陕、蒙、冀三省,山地丘陵地理地貌特征显著,可利用生物质资源中可饲用资源占比达80%以上,结合规模化养殖,加大对于中小养殖户舍饲+补牧生产方式的贴息与奖补力度,形成对于山地丘陵地带沟、坡、垄、塬、壑等地理地貌生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乡村奶业生产成本,有效提升奶农的收益。

(二)县域财政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县域奶业标准化、智能化新型奶业发展新模式

面对奶业发展随整体畜牧业生产环境波动影响较大的现状,新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县域奶业发展扶持资金,积极对标蒙牛、伊犁、飞鹤、光明、君乐宝等先进奶业集团。发挥地方优势,建立联合发展的优质奶源定项供给基地,积极引进先进奶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在保障奶源品质的同时,有效提升县域奶产业的科技水平。

(三)加大县域奶业产业化的统筹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奶业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扩展奶业产业的集聚度

紧紧围绕优质奶源地建设为核心的奶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推进奶业产业化的进程,延链、长链、补链,形成具有高资源利用率,高科技附加值的奶业产业聚群,进而形成县域产业经济新增长点。

(四)强化奶业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县域内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

积极联合省市两级奶业发展资深专家和蒙牛、伊犁、飞鹤、光明、君乐宝等优势奶业集团专家,开展面向县域奶业发展专项人才培训工作,就奶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路径、技术、发展趋势,生产方式进行培训。在全面提升基层奶业产业从业群体的产业素养。

(五)加大奶业草食兽新品种的引进,优化地方奶业种质格局,有效提升奶业产能

积极响应省市两级畜禽种质资源优化的政策,契合市域自然条件特征,因地制宜在沿黄河带县域引进善于攀登的奶肉兼用山羊、奶肉兼用牛品种,在改善优化种质结构的同时,提升养殖户经济上的盈利点。突出北线面向大同盆地传统奶业强区的优势,发挥县域资源禀赋,积极开展优质奶源供应点建设,融入古城奶业产业体系,形成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东线面向河北人口密集区市场的优势,优先改善奶业种质资源结构,同时积极引资发展县域奶产品精深加工体系,融入冀北奶业产业体系。发挥西线沿黄生态区牧业强区的传统地位,扩展奶业产能,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六)强化县域奶业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小养殖户的整合,向大型规模场转变,着力打造奶业专业村、优质奶源保障村,进而形成奶业产业集群

加大村域奶业产业的种质、棚舍、设备、技术、资金的资补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养殖场户向标准化经营模式转型,中型养殖户向大型现代规模场转型。充分整合县乡资源,形成奶业产业的优势发展区域,形成奶业产业优势发展节点。

(七)降低奶业产业发展的制约性阈值,引进先进技术,降低土地等要素的审核门槛,大力推动奶业产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先各种地形要素众多的现状,简政放权,发挥村集体经济村域资源调配的优势,积极推动退耕还林等区域外山地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开展域内沟、壑、梁、峁、塬等区域的养殖业利用,形成村域经济的新发展点。

(八)积极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吸收科技要素加大奶业产业社会经营主体种类和丰富度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奶业经营格局

积极吸收科技要素,加大实体店、电商、微商、网商、代购等社会经营主体的奖补资助力度,形成奶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营商环境,加快奶类商品流通速率,形成有益的奶业产业发展市场氛围。

(九)强化食品科技要素联动投入,加强奶业产业下游产业加工节点建设,构建奶业产业乡村新质生产力

突出科技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优质奶源保障专业村、专业镇奶产品加工科技的投入,形成地方奶产品加工产能,在丰富地方市场的同时,形成具有广阔提质增效潜力的乡村发展新动能。

(十)契合发展大势,联动周边市县打造地方奶业品牌,融入经济发展大趋势

契合疫情恢复时期,奶业市场复苏的发展大势,积极开展智能化、奶业产业布局,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建立地方奶业产业品牌,在保障地方民生需求的情况前提下,形成多种类、多类型奶业产品供给的新发展格局。